16 蒙 宁
新课标下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四步法初探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水龙民族中学 蒙 宁
诗歌在当今文学中的比重日渐缩水,似乎人们对于这样一种内敛深重的表达方式渐渐失去了耐心。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文体,《新课标》也提出了要求:7-9 年级: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要重视学生对于诗歌的认知,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文艺涵养。因此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方面,我初步探索出“四步教学法”。
一、看
在新接触的诗歌中,可以先让学生“看”,不要着急朗诵。诗人的心思都是敏感的,他们往往会用最细腻的笔触描绘心中正在汹涌澎湃的情感。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又是无法达到朗诵效果,因为他们无法准确揣测一个成年人的感情世界,这需要慢慢引导。这里的“看”就是仔细观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勾画出自己认为能体现出作者情感的地方。如《华南虎》中,“屈辱的心灵”、“它都一概不理”、“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全都是破碎的,凝结着浓浓的鲜血!”“ 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找出之后,细细观察,揣摩其中蕴含的情感,遇到无法理解的地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解决疑惑。
二、查
现行课本中对诗歌的相关资料介绍的非常少,基本上只是诗歌的出处。其实这是教材中很大的一个缺陷。顾城曾经说过:“我觉得诗和生命是一体的,它们有着独立的进程。就我的诗来说,刚开始显然和生活的过程有关,到后来才发生分离,诗一步步由生活的过程趋向生命。”由此可见,诗歌的形成与诗人本身及所处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就要求有宽广的诗歌背景知识作为帮助性讲解。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就诗论诗,就无法做到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借助各种渠道查阅有关于本诗的资料,充分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一些简单的诗歌常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诗歌内涵,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
所谓“文如其人”,了解诗人的生平,就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把握诗人的写作动向。比如读冰心的诗作,首先知道了冰心先生的人生态度,在阅读时就可以侧重于挖掘诗歌当中的真善美。当然每个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也会对创作产生影响,这就需要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如在学习《华南虎》时,就应该大致了解对于学生十分陌生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大背景,调动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与此同时,还要初步接触现代新诗中的一些诗歌常识。现代新诗与传统诗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周作人看来“传统诗中的‘兴’,用新名词来讲或者可以说是‘象征’。”他认为,运用这种多少“带点朦胧”的方法写出来的诗,能给人一种“余味和回香”。有继承就会有发展,在现代诗歌的发展进程中,涌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诗人,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朦胧诗派、象征派、新月诗派,有了对这个群体性诗派的初步掌握,就会对诗歌的表达方式有大致了解,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读与析
在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可以说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一些耳熟能详的篇目,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还略显古板,把一首完整的诗一点点的解剖给学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诗歌的整体把握,也使得诗歌失去了本身应具备的魅力。降低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创造性的解读,“诗道贵在悟”。诗歌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它言简义丰,文字只是一个具象的载体,其中饱含哲理、人生感悟,十分含蓄,仿佛诗人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就在那短短的几行文字中。这也就离不开学生自己的抽象思维,将这个具象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新课标中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些诗句,单靠学生的体验是达不到理解的层面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讲析”,对某些诗句的深层含义,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反复体味、诵读才行。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中品析,在品析中促阅读。指导学生留意其中意象,通过抽象思维深入感知诗歌表达的情感,这是诗歌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对于“意象”的把握是相对较难的范畴。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中最重要的审美范畴,意象的意境化是古典诗歌的最高品格和审美境界。和谐美、静态美的审美性构成古典意象意境化的本质特征,同时中国诗歌的意境化意象是空间化的、静态化的。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宋元诗论家则把“意象说”中的“意”与“象”表述为“情”与“景” ”主张“景在情中”“情在景中”“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
这是中国流传千古的诗歌文化,现代诗在继承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同时,又加入了诗人自身的语言构造、情感寄托,这样“意象”就成为了现代诗歌教学中较难突破的重难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理解诗歌的一个重要法宝。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的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从情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一些诵读指导和训练,营造相应的气氛,引导学生走进诗的国度,用诗歌的眼睛看其中的文字,学会站在诗人的角度想象诗歌搭建起的奇妙世界,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四、写
学生在把握诗歌意象、感悟意境的同时,也要自己尝试着进行一些简单的诗句仿写,有效检验诗歌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试着仿写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小诗结构简单,又能与学生自身生活紧密相连,正好容易打动学生,调动他们动手模仿的积极性,营造出轻松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写作之后,也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一些写作经验。教师不要提太高的要求,只需要他们能够用心体察生活,深入挖掘自身宝贵情感就已足够。
这只是我在初中现代诗歌的教学中一些初步探究,想让学生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延展自身的精神世界,希望他们能够在其中自由翱翔,提高语文素养。但我也深知,自己的诗歌知识积累也是十分有限的,这也就促使我们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使得学生能在语文世界中漫游,挖掘自身感性世界中的闪光点,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