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朱素琴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中公平问题研究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朱素琴
【摘要】农村中学课堂教学公平问题存在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是课堂教学管理层面和课堂教学模式层面存在不公平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 课堂教学 公平 研究
课堂教学公平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公平合理地分配课堂资源,公正地进行课堂教学管理。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不公平现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堂教学管理层面
1、课堂教学中人格地位不平等
人格地位的平等性是课堂教学公平的最基本的前提。但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人格地位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生生不平等。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分数歧视”,根据学生的分数,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地位分成三六九等,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简单的会喊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有一定难度的会喊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除了分数差异外,教师对家庭社会地位高、在班级中担任职务的学生也常表现出较高的互动频率,与其他类型的学生比较存在较显著的交往差异。②师生不平等。至今不少教师把自己放在一个权威的位置,无论是社会地位上,学生应该尊师如父,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与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不一致,如的教师教导自己的学生禁止吸烟,自己却在校园中吸烟;有的教师禁止学生带手机,自己却在上课时间接电话;有的教师规定学生上课不能迟到,自己迟到却认为是理所当然;还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就是绝对的权威者,学生只能尊重和服从,如课堂发言的选择权、教学内容的选择等,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2、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在同一课堂的不同学生,都应该公平地分享课堂教学资源。公平分配教学资源不是平均或平等分配份额。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追求教学资源分配的“绝对平均”,用“标准化”、“统一化”、“同步化”的策略来实施所谓的“公平教学”,这种公平教学是用表面的公平掩盖了实质上的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课堂基本物质资源的分配不公平。课堂教学基本物质资源包括包括教材、图片、影视、桌椅、教具等保障教学有效开展的一切基础设施。例如,化学课堂的分组实验,多数学校是达不到一人一个实验操作台的,基本都是两人一小组,甚至更多的人一小组,这样就会造成不少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实验仪器,更谈不上将实验操作一次,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分组实验课上成为看客,而不能成为演员。
⑵课堂教学空间资源分配不公平。课堂教学空间资源主要指因为学生座位的不同和教师习惯性的喜欢某个位置的学生而导致参与课堂的机会不平等和教师主要是班主任有意识地在安排座位时不公平地对待某些学生。对于前者而言,座位安排是“秧田式”排列,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身高和视力等基本事实排定。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关注度往往集中在前排和中间位置,从而导致后排和两侧的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效性降低,学习成绩和自信心均有所下降。这种排列从一定程度上还不含有特殊的优待和歧视的寓意。而后者在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要求下往往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如根据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是否有特殊社会关系等。从而让学生形成作为就是身份的象征,一方面可能会造成学生的不正当竞争,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社会产生消极的心态。
⑶课堂教学时间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每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向45分钟要质量”这一口号,说明了科学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作用于学生的时间往往因为学生个体性的差异而产生个性化时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程度,能在教学中紧随老师的节奏和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些学生往往能够有效地获得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二是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时间利用程度,有的学生在进行课堂互动时将自己的身份不自觉的定性为“看客”, 不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互动之中去,忘记自己的身份也是“主角”,从而导致他们的心智水平不能得到发展和提升。
二、课堂教学模式层面
1、传统的授课模式
虽然新课改已经十多年,但笔者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教师“大包到底”的形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接受学科知识,从而导致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不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涉及到实验部分不再是做实验,更多的是看实验视频甚至是凭空讲实验,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的习惯,缺乏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力、知识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下降,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各种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基本能力。
2、各种新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提出,各种新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让人眼花缭乱,但其核心都围绕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立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的思想,课堂教学主要是交流、合作、探究模式。但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往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能兼顾学生差异,认为使用“统一化”的教学案、统一的教学手段是对学生的公平,而课堂教学的对象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极具千姿百态,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疑难点和兴趣点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更要注重“因材施教”。现阶段,国家推出的“走班制”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课堂模式下的不公平现象。
总之,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作为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就必须坚决贯彻公平理念,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必定会对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b/2015/0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