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陈明洁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途径
陕西省安康市电化教育馆 陈明洁
一、借助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物质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化学物质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产生各种安全隐患。而现今社会中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一般都源于某些化学物质的负效应。
2004年5月11日,广州一市民被怀疑饮用散装白酒中毒死亡,短短10天内,共有14人因饮用假酒死亡、39人受伤。这些散装白酒中含有剧毒工业酒精甲醇。在学习醇类化合物知识时,可以从饮用假酒这个例子,讲解假酒的危害及造成危害的原因,同时讲解甲醇的性质、用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
曾经震惊世界的日本公害事件“水俣病”,原因就是汞在水体中通过食物链逐渐富集,最后危及到人们的健康。把这个事件与乙炔水合反应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乙炔水合反应的学习,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食品污染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再如,2006年9月,上海300多人因食用猪肉、猪内脏,出现肌肉震颤、头晕、呕吐、心悸等中毒症状,后被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确认为瘦肉精中毒。如果在胺类化合物的学习中融入瘦肉精事件这一生活实例,讲述食品污染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害,更容易增强学生的食品忧患意识和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二、借助实践活动来进行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化学的实践活动应该坚持“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意识教育,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通过实践活动,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为学生搭建科学探究的平台。如在讲“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可以布置学生课余时间调查食物包装说明,找出食品中的添加剂;联系社会热点的食品安全问题,比如毒花椒、染色馒头等事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收集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各自收集到的信息。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一定能明白事件背后的化学知识,但可作为常识让学生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都是有益的[8]。通过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讨论、交流这些形式,让学生走出了书本,走向了社会,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他们用科学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关心社会、回报社会。
三、借助化学实验来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通过实验课渗透食品安全相关知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理解度和记忆度。如“市场销售的水产品中甲醛的检测”、“食盐中碘的检测”等,都是中学化学实验课堂中的必修环节。当然,中学化学实验课堂中可以加入更多的课堂小实验,从日常生活中取实验素材,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下介绍三个小实验案例:
(1)饮用水pH值检测。无污染、富含矿物质、呈弱碱性(PH>7)是我国健康饮用水的三大标准,教师可以在班上给所有学生发放pH试纸,检验各自的饮用水酸碱度,判断其是否健康。
(2)牛奶、豆奶、奶茶的蛋白质检测。通过往牛奶、豆奶、奶茶三种液体中加入强酸,几秒钟后,豆奶和牛奶迅速变成了絮状,奶茶只有少量或是几乎没有絮状物,用漏斗分别进行过滤,几分钟过去,区别就呈现出来:牛奶和豆奶的漏斗里过滤出了大量的蛋白质,滤液透明无色,而奶茶的漏斗里只有很少量的蛋白质,滤液浑浊、发黄,黄色的液体即为商家使用的色素。
(3)水果、蔬菜、果汁、碳酸饮料的维生素c检测。实验素材有:碘、淀粉、新鲜橙子、白菜汁、果汁和碳酸饮料。把橙子捏出汁放入容器,并将碘注入5个装有淀粉的试管内,透明的液体瞬间变得像墨水一样,摇匀后再看,变成了很深的蓝紫色。随后,将新鲜的橙汁、白菜汁、果汁和碳酸饮料分别注入四个试管内,只见注入两管白菜汁之后,液体瞬间从蓝紫色变成透明,注入四管新鲜橙汁后蓝紫色液体变清了,果汁注入了六管后才变清,而碳酸饮料注入了近十管还是没能彻底变清。碘遇到淀粉会变为蓝紫色,而维生素c具有还原功能,可以把蓝紫色的液体变回透明。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白菜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而碳酸饮料含有的维生素c最少。
四、借助生活常识来进行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食品安全教育应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吃香肠、腌制食品,这些食品确实美味、食用方便,但在食用时要小心,因为很可能因里面含有亚硝酸盐而导致食物中毒。常吃的蔬菜如芹菜、韭菜、菠菜等都含有大量的硝酸盐,硝酸盐本身对人体毒性不大,但它在人体中经肠道菌群还原为致毒物质。亚硝酸盐能作为食品添加剂能起到抑菌和增强风味的作用,在香肠等肉制品的生产中还具有使肉制品产生亮红色泽,但摄入量有严格的限制[5]。通过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可让学生尽快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日常生活中很多常见的蔬菜瓜果,但经常会有人感到味道没有以前的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它们生长过程中使用了催熟剂,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是乙烯利。乙烯利是优质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促进果实成熟,常被用于果蔬的催熟,但是可能造成环境、水体污染。这一事件可以和化学的教学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易于理解。
我们还可以随手从学生手中拿一瓶普通的饮料,一袋普通的辣条、一袋干吃面、一根火腿肠等等。我们可以让他们叙述饮料的成分,有苯甲酸钠、柠檬酸钠、食用香精、二氧化碳等,这些物质大多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学物质,我们统称为食品添加剂。然后当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后,就会清楚在饮料中加入二氧化碳的原因及作用、学习了苯、高分子合成材料这些有机物之后,就会了解很多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和作用[9]。这样的学习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化学的强烈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