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开课的四大误区
四川省华蓥市第二中学 周清华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公开课在各个地方开始盛行,但是在公开课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为此,老师要高度重视,分析原因,防微杜渐。让公开课起到真正推动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知识的淡化 体验的偏激 拓展的无旨 媒体的泛滥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推广与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百花盛开,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接踵而来的语文公开课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除去课堂上的热闹与浮华,我们不难窥见语文公开课暴露的一些现象。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
一、错把讲台当舞台
纵观这些语文公开课,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就课文讲课文,讲道理,探奥秘;把语文课堂变成了科学课、生物课,道德与法制课等;并且一味地追寻让学生讨论发言的形式,也不评价学生出现的语言问题,只是追求课堂的形式和热闹。把课堂变成了一个表演的舞台。忽略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从而让语文课的使命逐渐消减。
例如,《苏州园林》与《中国石拱桥》被选入初中说明文单元,原本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与写作说明文的方法,并通过适当训练与巩固掌握说明文方法的阅读,并能写作说明文,而有的老师却在说明文对象的知识方面大做文章。似乎有点偏离了教学重点。
其实,语文的“工具性”告诉我们,语言的表达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其它学科则是以语言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遗憾的是,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课所扮演的角色正在逐渐被替代。
二、错把感知当认知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种独特体验,让学生读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本是语文新课堂的主要特点与标志之一,既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重要区别,更传递出了语文新课堂教学中民主宽容的教育思想。我们高兴地看到课堂上教师观念的转变,课堂气氛的活跃。老师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自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但我们有更多的担忧,许多教师为了让让公开课耳目一新,不同凡响,,便新招迭出,刻意将个性体验发挥到极致,更不加辨析,甚至帮学生编排好了台词,让学生成了一个没有思想的演员。
有老师在上《狐狸和乌鸦》这课时,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乌鸦孤零零地站在一棵树上。老师问:请同学们先仔细看看这只乌鸦,然后再想想,此时她心中有哪些心理活动?有人说乌鸦很悲伤;有人说乌鸦很惭愧······老师正想要进入下一个环节,突然一学生站起来说:“乌鸦心想:从来没有谁夸过我,不就一块肉,我再给你们找去。”(此时,教室里哄堂大笑。)(学生坐下。)面对学生的偏颇认识,这位教师不但不加以引导,还有点赞赏之意,误导学生的认识。
三、错把无旨当拓展
迁移拓展贯穿了每节语文课堂教学,也可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拓展在语文课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语文公开课更是如此,因为公开课在常态和完成目标的基础上,更要关注课堂生成的广度、深度与新度,惟其如此,公开课才具有广泛的指导性与示范性。于是,语文老师们就自然喜欢在迁移拓展这一课堂环节上下功夫,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设计和处理,这本应属于正常之事,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关注此环节。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课堂的拓展犹如断线的风筝,漫无目的地飘飞,有的甚至还演绎出出乎意料的为了“新意”而故意为之。
有位教师在上《宝玉挨打》的公开课,上课教师把家长请到了课堂,先让学生把故事讲了一遍,然后进入“拓展”环节;让大家讨论“打”是不是一种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让家长参与其中等等。显然,如此的迁移与拓展已与文本背道而驰。
四、错把“花哨”当主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它在语文新课堂上大展拳脚,一支粉笔主宰课堂的局面逐渐被取而代之,文字加图片加动漫加声音,甚至链接影视片断,可以说,整个语文课堂已由曾经的枯燥、单调、呆板和沉寂演化成了一个生动形象、灵动飞扬、瞬息万变的活动地方。在课堂上,师生歌舞升腾。不可否认,是科技的发展迎来了教育手段的进步与更新。当我们在分享信不断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福音和喜悦时,我们不得不关注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语文公开课上多媒体不分地方和时机地运用已泛滥成灾。似乎人们一提到公开课,就得有多媒体,就得有课件,就得有跳动的字体、旋转的图片、飞扬的音符、花哨的PPT,犹如每一餐作席都得摆上酒一样。这已成为语文新课堂上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如果公开课上不出现这样的元素,或许某些人就会认为这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当真多媒体每堂课都该用吗?媒体真的是越多越好吗?
有老师在上《沁园春雪》这课时,为让课堂别具一格,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看一些影视片断来为本文营造气氛,然后又将词的内容制成幻灯片,当学生面对滚动的文字和飞扬的图片时,他们只觉得眼花缭乱,结果,真是费力不讨好。
其实,优质课并非就是要把课堂整得多么的花哨,也并未要运用复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最根本的是切合学生学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
语文公开课存在的误区远不止此,列举以上几种主要情形,旨在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并力图在新课程的践行中,通过深入领悟和吃透新课标精神,全面辩证地实施运用,从而有效地杜绝语文公开课中的种种不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