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对策分析
郑笑宇
摘要 近两年来,受到全球化疫情的影响,国家整体经济正处于创伤之后的复苏阶段,极大程度的加剧了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将再上一个台阶。本文从多角度对就业压力进行分析,并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几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望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所产生的焦虑情绪有所缓解。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压力;焦虑情绪;改变策略
一、就业压力概念
就业压力指个体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面对具有威胁性、挑战性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是在就业过程中个人主观因素与就业情景交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紧张现象。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往往不是单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结合。
第一点,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往往不够充分,身份的转换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大学生在校园期间已经开始逐步的与社会进行接触,有部分学生会选择兼职,但是在工作时长以及与工作单位管理层的接触等方面仍然无法与正式步入社会工作后相比。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后,突然性的加班会是经常出现的情况,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做好心理准备去迎接全新的挑战。
第二点,学生就业时的心理也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因为自己毕业于较好的高校而存在一种自傲的心理,对于就业只想寻找一份薪资较高,工作强度较低的舒适工作,不愿意到基层的部门去先锻炼一下自己的工作能力,居高自傲以至于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第三点,部分大学生会出现个人能力欠缺的情况。部分大学生在学校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并不牢靠,无法在脑海里构建成知识体系,以便于在工作过程中随时使用。更多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选择了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这就意味着在这个领域完全作为一个初学者,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学习,构建知识体系以帮助自己在就业之后更好的发展下去。
第四点,家庭方面。现在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整个家庭上到老人下到孩子都需要年轻一辈的人来背负,而刚就业的大学生也要考虑以后结婚的成本,父母渐渐变老需要赡养的情况,都需要大学生让自己尽可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也有部分家长从小给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不会积极的面对困难,有问题第一时间考虑的是父母能怎么帮助自己,这样下去只会逐渐被社会淘汰,加入“啃老族”的大军。[3]
第五点,在学校方面,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还是根据原先计划经济时代的需求制订的,落后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发展脱轨。[4]部分高校的人才的培养模式出现与社会需求不符合的情况,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以至于部分学生毕业之后无法较好的适应社会。
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当代大学生极大的就业压力,而过大的心理压力,也成了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诱因之一,要减少焦虑情绪的产生,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结合实际生活的情况,笔者将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几方面进行改变策略的分析:
第一点,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首先,不同心理素质的人面对压力时心理承受能力有高有低,同一个事物作用于不同的人身上,所表现的情绪反应程度也就不同。[5]其次,要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以免在就业过程中只有被动的随波逐流。再次,学生在大学时期要尽可能的找机会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一些在工作中较为通用的能力,例如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等等。最后,大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想能够较好的就业,我们需要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尽可能的以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利益的角度的方式来工作,这种方式同样能更好的保证我们就业的稳定性。
第二点,家庭方面。父母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育儿观,溺爱对于子女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从小适度的锻炼不会给子女带来什么伤害,较早的面对难度并不高的困难,能够更好的锻炼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点,学校方面。学校应该要更多的注重学生在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不是仅仅注重成绩,要做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做好,在大学阶段间歇性的向学生传授关于就业方面的知识,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做好身份的转换。
第四点,社会方面。用人单位在招聘方面应当适当放松招聘条件,因为学历的高要求而错过了一些有能力的应聘者,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焦虑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负性情绪,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正面临着社会结构的转型期,受社会多样化结构和社会新思潮的影响,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更为复杂多样。[6]导致焦虑的原因大方面可分为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
首先,内在原因方面是大学生自身方面。内心的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遇事不能较好的调整心态,都会导致大学生内心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节,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7其次,外在原因方面。第一是家庭方面。家庭教育作为一个人受益终生的教育方式,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部分家庭给予子女的教育往往使得子女没有任何的抗挫折能力,离开家庭之后更是无法自己独立。第二是社会方面,社会上的严峻就业形势,不断的行业动荡,都使得大学生在未就业之前便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在就业过程中更是可能加重这种恐惧情况,进而导致焦虑。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加强家庭和校园对于大学生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等心理方面的教育,以便于使得学生能在遇到挫折时更好的面对,合理的正视社会上的大趋势,而不是一味地恐惧逃避,将会使得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学会在焦虑时找到合理的宣泄途径,而不是一直将焦虑的情绪压抑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造成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