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璟 湖北省建始县高坪镇明德小学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 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 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 二者合一, 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 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 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从品词析句入手
品词析句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我们都知道,每一篇文章所蕴含的情感都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学《颐和园》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的美和作者独到的写法,我先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谈一谈昆明湖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进而让他们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昆明湖美的词句来。于是学生纷纷找出了“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和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等词句。接着,我又让学生议一议作者写法上的特点,引导体会了比喻的作用和“滑”一词的妙处。在这样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既帮助学生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美,强化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引导学生感受了昆明湖的美,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将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二、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所有这些唯读为重。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因为任何文章都由其内容决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桂林山水》是赞美、惊叹、欣赏,《十里长街送总理》则是沉痛、追思、怀念,《泼水节》是欢乐、喜庆、幸福,《匆匆》则是惋惜、追悔、自责,等等。)如果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就会读得很符合其情感,反之,就会背离了文章的基本情感。
其次,教师要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要长文短教,抓住重点段落,找准生发感受的语言点,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抓住这个语言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教师以“中华不振”贯穿课堂,抓住描写租界不公的段落,来感悟文本,既进行读写训练,又激发了学生爱国、报国之情。
三、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实践研究性学习方法,着力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的社会性。“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因而“语文教育的内容和语文教育渠道就必须相应地向多维空间拓展。”还要把研究的视野拓宽到相关学科的广泛领域,采取系统论的观点,从哲学、文化学、教育学……等各个角度,综合地考察研究语文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其科学途径。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从文本语文走向社会生活的语文,把语文课变成文本语文课,校内语文课外活动和校外语文社会活动为一体的语文课。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地从多学科的观照系中去寻觅全面提高语文及相关智质与能力的运行轨迹,探求在语文教育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
四、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和“知识权威主义”特征,忽视儿童各种学习权利,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让学生跟着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问。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动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
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即: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要以生为本,始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本真。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牢记课标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教师必须还原语文的本来面目,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真实的轨道上,在继承传统时,也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是“研究性”的指导,而“研究性”又是“人文性”的体现。因此,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文意识,是一个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这种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自主地发现、探究、收获。让学生在有意识地指导的情境中,借助材料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最终提高认识,找到培养高“文化层次”的方式,形成高品位的人生观念,从而构建幸福美满的人生理想。
总之,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培养学生“人文性”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人”的道德素养,才是二十世纪教育的关键。我想:只要广大语文教师都有这种想法,我们的学生未来的缺憾会减少许多,教育上的困境或被外人责骂也会减少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