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李 昌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第二小学)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21世纪的学校教育应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一种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数学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导思想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教学观。创造思维具有首创、独特、新颖、求异、进步等特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思维情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的高级思维,它具有独立性、想像性、灵感性、潜在性、锐敏性等诸多特点,著名的“成功学之父”拿破仑·希尔博士曾说过:“创造思维是财富之祖,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座宝藏,一座几乎被遗忘和宝藏,那就是人的头脑。”所以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和首要品质就是思维的独立性,即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或迷信他人,通过观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己的大脑独立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创设出一种民主、活泼、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思维环境,鼓励互相质疑问难,师生间不断地通过设疑、激疑、质疑来提出问题,进而展开讨论、争辩,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紧密配合,共同探索、讨论的双向认知过程,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我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后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共同讨论减法有没有简便算法?若有,应如何算?让他们在讨论中充分发表意见,互相补充。又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时,也是采用合作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测量、比较,同桌互相讨论后得出结论。教学“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拼一拼,移一移,动脑想一想,议一议来解决所要学习的问题。口、手、脑的活动相结合有利用思维的充分展开,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创造思维兴趣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引法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而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感到好奇,才希望知道其中的奥妙。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应将枯燥无味的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有趣化,让学生易于接受,轻松地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说明有疑问才能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使他们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思维才会活跃并敏锐,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我先拿出两个苹果问:如果要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呢?每人又分得多少?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兴趣盎然,急于知道答案,于是就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课堂效益,又启动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创设思维情境,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敏锐的观察是创造思维的基础。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在观察前,先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要求和任务,在观察中要及时指导学生根据被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还可以运用直观教具或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研究对象做仔细、深入的观察,培养其浓厚的观察兴趣。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时,先示表格,让学生算出结果后,引导学生观察积与因数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后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学生发现了规律,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创设思维情境,培养直观思维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老师应用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其中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用时给予肯定。例如,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时,有这样一道题:把4/7 、 2/23 、 8/29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通常的做法是先通分再比较,但这道题通分比较麻烦,于是我让前排的学生转过身去与后排的同学讨论,并让他们注意观察同学所写的分数。这时一位学生很快举手并大声说:“我知道了。”我接过话问:“你知道了什么?能不能告诉大家呀?”那位学生得意地说:“我把它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来比较。”原来,他转过身后倒着看到同学所写的分数,诱发了瞬间的灵感,使他发现了比较分数的大小,也可以把它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的简便快捷方法。
五、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科学发现和发明,往往是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的。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材料来源探求不同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是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例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尽量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促进思维向多个方面发散。如教学“52-19=?”,常见的教学方法是要求学生想:52-10=42,42-9=33或52-9=43,43-10=33。如果教师鼓励学生去探索适合自己思维习惯的计算方法,学生地探索中,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外,还会想出各种想法,如:50-19=31,31+2=33;52-20=32,32+1=33;22-19=3,30+3=33;12-9=3,40-10=30,30+3=33等等,这样做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还可以从其他许多方面去进行。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经常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记挂在心上,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