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纪律管理
董艳飞 欧丽莎
(云南省永胜县松坪一贯制学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课标提倡了新的教学方式。转变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多元、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兴趣培养,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培训的现象,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纪律的好与坏认定标准就不一样了,过去我们认为课堂上秩序好,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在死记硬背这就是课堂纪律好。其实不是这样现在新课标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并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因此小学数学课堂纪律怎样管理,不管吗?让任其发展吗?不,正如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如果不坚决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僵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一、目标任务管理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巧妙地向学生就交代这堂课的目标和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引起学生的极大的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吸引住学生供学生无暇顾及其他事情,也就是没有任何思想和精力去干与数学无关的事,既使出现干扰信息或诱人的刺激也置之不理,这样的纪律是建立在积极动机基础上的,这样的纪律是建立在学生自觉而愉悦基础上的。学生对课堂活动目标任务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自觉地遵守课堂活动的纪律,既使遭受挫折也不轻易放弃。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纪律的约束。
二、以人为本管理
数学课堂纪律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样的管理是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一种对人的尊严、自主和责任心的肯定,是旨在促使人获得的更大自由和彻底的解放的自律。以人为本的纪律管理集中体现在学生自觉的纪律上,这种“自觉”在学生身上表现为对纪律的认识,对纪律自觉执行、积极维持的态度,以及排除内外遵守纪律困难的意志行为和习惯。因此数学老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自尊心;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与学生人格相结合。当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纪律问题时,老师要耐心而温和地教育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也要指出不遵守纪律是错误的,要求他们遵守纪律。
(二)数学课堂以学生自控为主,他控为铺;以他控为始,自控为终。着重引导学生自己管好自己,自觉遵守纪律。
(三)以积极的指导为主,消极的强制管理为辅。加强纪律教育,告诉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应该怎样做,那些该做,那些不该做,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消极的强制性纪律,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主动和创造精神。
(四)实行民主管理,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出数学课堂行为标准,让每个同学都积极遵守,这样课堂纪律得到了管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
三、预防应急管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等学生出现纪律问题行为再去补救往往比事先预防困难得多。因此一方面要坚持预防在先,确立学生课堂行为标准,事先确定学生课堂行为和期望,让每个学生都知道什么行为该做、什么行为不该做,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对数学课堂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并依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绳。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认真选择学习材料设计出教学法,减缓疲惫,化难为简,让学生较容易获得成功,由此激励学生在成功中获得愉悦情绪,降低挫折程度避免或减轻纪律问题行为。再一方面:一要有良好教学课堂环境。要保持数学课堂的整洁次序的优雅,增强对课堂环境的秩序感;二要安排好学生的座次,综合考虑学生生理特点、个性特点、行为特点、学习习惯、同学关系等因素安排座次;三要调控好教学课堂情绪,用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减少学习乏味和疲劳;四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
四、最小干预管理
小学数学课堂一但出现纪律问题,教师该怎么办呢?是训斥、是体罚?不是,而应该运用最小的干预。如果最小值干预没有起作用,可以逐步增加干预值。主要目的是既有效处理违规行为,又避免对教学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当发现学生开始对数学失去兴趣或者开始走神时,教师首先可以提供“情境帮助”,帮助学生应对教学情境,使之专心于学习活动,提供常规支持,强化常规支持,强化恰当行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提供线索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再次指导行为,调整教学非惩罚性的暂停调整课堂环境。如果学生还是走神了,教师可以选择“温和反应”。采取非惩罚性的行为将学生唤回到学习活动中来,非言语反应漠视行为,适用暗示干预、运用幽默、运用积极的措辞,运用不同的强化学生回到学习活动中来。如果温和反应仍无效,教师可以采取“中等反应”。剥夺奖励以减少违规行为,如果还是无效,教师才能采取“强烈反应”。加大剥夺奖励以减少违规行为。
小学数学课堂纪律管理教师责无旁贷,不能回避、不能推诿,要积极介入,机智地运用有效管理方法,制造一个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无纪律问题行为的数学课堂中高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