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向阳 湖北省建始县教学研究室
【摘 要】 在小学的教学中,无论是哪一科目都是出于奠基状态的,因此在这一阶段中,所有的科目都不能被忽视,道德与法治这样的品质培养课程更是如此,对于学生们的个人品质以及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们获得更好的培养,生活化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就是教师所必须思考以及实践的。
【关键词】 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知识源自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观念贯穿始终。教师教学的目的也从简单地教授知识转化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见的问题。小学中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对生活中道德和法治的相关内容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困惑。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生活意见等,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更需要关注如何将生活中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从课程教学的源头出发,凸显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1、探索教师备课生活化
教师在进行课程准备中,要有一种将课程内容和生活相结合的意识,这种意识要从教材认识开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索生活的目标,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进行教材编写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根据课程中展现的生活场景出发,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导入。从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让学生在接受教学内容的时候具有天然的熟悉感,从而能够将教学内容更好地融入生活中,有机地整理出合适的学习主题。
2、布置生活作业
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实现,在短时间内可能无法见到非常明显的效果。并且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仅仅依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也是无法有效实现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不但要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也要尽量的生活化,从而有效加深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的效果。
3、课堂氛围生活化
课堂氛围是学生们进行学习的外在环境,要想使得课堂能够更加生活化,首先就需要从这一方面思考,通过生活化氛围的营造来引出学生们对于课堂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以多媒体来作为教学工具,让学生们通过视频来对课堂内容有一定的认知,保证学生们能够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来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同时,教学氛围的生活化也拉近了学生们脑海中知识点与自身的距离,让学生们能够对知识点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保证了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效率,最终能够加快课堂的效率与质量。
4、教学案例生活化
教材的修订是有一定时间的,因此,书上的很多案例都与实际的时间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是与不断发展的社会有一定的脱节。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更好地讲解知识点,就需要对生活中的热点进行关注与引入,从而让学生们能够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对于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将理论知识与生活案例进行联系,提升了学生们的理解效率的同时也使得课堂与生活更加贴近,学生们也能够让学生们在脑海中将生活与课堂做出联系,从而加深学生们的印象的同时也在课堂中对学生们引导了正确的价值观与处事态度,对学生们未来人格的发展有着正向的作用。
5、采取更加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律认知
道德与法制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即便学生完全背会了课本中所讲的相关概念与知识,但也并不代表着学生就已经形成了正确的道德与法律认知。所以教师必须要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理解个人在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不足点,从而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改正自己的缺点,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学生与学生互评的方式,教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评价学生是不完全的,但学生与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接触的最多,相互也最了解,所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会更加全面。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来了解学生在课后的实际情况,促使教师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家长评价的方式,家长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家长待的时间更长,所以家长会对学生的变化更加具有敏感性,教师可以通过家长的评价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同时家长的评价也可以建立起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桥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处于同一战线,拥有相同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6、设置生活化情境进行爱的教育
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的、感性的,因此,“情境”是最容易引发学生内心共鸣的教学方式之一。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设置真实、生动的情境,能够促进知行合一的落实,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可能存在这种问题:老师没有任何分析和铺垫的创设情境,学生一头雾水,也不知道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把“情境”形式化的教学也是非常不可取的,所以,情境的创设也立足于学生的认知与生活经验,情境和学生应该是有关系的、密切联系的。比如,在“家人的爱,藏在哪里”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爱?你最难忘的来自于父母的爱是什么?你对家人有要求和期待吗?”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如果学生的回答并不让人满意,说明学生缺乏爱的感受力,而且不知道应该怎样表达爱。发现问题后,老师再有针对性地设计情境,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话题,让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学会孝敬父母。
生活化教学对于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来说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任明霞.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36):114.
[2]何雄英.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课堂融合智慧阅读的评价[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