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云南省广南县坝美镇阿科中心学校 余红莉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以说,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更应教给他们阅读方法,使其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故事激趣。
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门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开始,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如在讲故事时,讲到关键处,在学生期待大结局之际停下来,设置悬念,要求他们先猜猜结局。向他们推荐相关的书籍,告诉他们答案就在书里,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对阅读产生渴望。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并主动参与阅读,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发展。
(二)、课文引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以及他们的奇闻逸事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武松打虎》一课时,向学生介绍水泊梁山的兴衰过程,介绍宋江、吴用、李逵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告诉他们在《水浒传》里对这些英雄人物有更详细地描述,从而引导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形式生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阅读形式使学生产生兴趣。根据小学生喜欢涂鸦的特点,可以尝试着让孩子画出所读的故事情节,当然要配有文字说明,然后不定期地举办画展,让学生互相欣赏画作,从而感受阅读的成功和创作的乐趣;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演潜能和表现欲望,所以可以指导学生把所读改编成课本剧、童话剧等,并且要利用班队会进行课本剧、童话剧等的表演,创造一切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良好语感。
二、重视朗读指导与训练
在学生对阅读已有所爱好的基础上,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的形式应多样化,如范读、领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对于一篇文章也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如果采用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但是,也不是每篇文章朗读的形式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朗读教学,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朗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掌握了技巧,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比如在指导朗读《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一段主要写了谁?他们都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内容和提示语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指导学生想:妈妈为什么笑着说?因为它听了小壁虎讲借尾巴的经过,感到孩子不懂得自己尾巴有再生的能力,不用借,同时别人的尾巴都各有用处是不能借给他的,心里疼爱小壁虎所以笑着说,读时语速要放慢,充满感情地读出关心疼爱。“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起来。”他为什么“高兴地叫起来”?因为他历尽艰辛都没借到尾巴,这时候一转身发现自己又有尾巴了,该多么惊喜啊!小壁虎由不知道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到了解这一功能而喜出望外,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语速稍快,“新尾巴”要读重音,读出为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而兴奋的语气。
三、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师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作为读书的指导者,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一)、自学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学贵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则资之深;资学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帮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都强调学生自学自得之意。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形成了自学习惯,就可以无师自通,受用终生,这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二)、精读法。所谓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如提供图书阅览室,配置较大容纳量的书桌,教室四壁张贴有关读书的标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软环境则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如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赞同和肯定等。这样,就能使他们在阅读中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教师要正确地指导学生朗读,做好课堂上的范读。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索溪峪的野》《匆匆》《桂花雨》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注意,要注意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美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想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