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范安容
摘要:让信息技术有效助力小学语文提效增质,就必须在语文课堂应用变功能优势为创设趣味情境、化解教学难点和发展学生想象力方面的教学优势,从而实现有效应用的教学预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有效应用
随着科技助力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以智能一体机为信息技术设备终端的现代教育手段走进了课堂,而且其与学科教育教学整合深度的效果就愈来愈明显。而小学语文,作为奠基教育的促进学生学科知识获得的重要平台,与信息技术结缘整合也是由来已久的事了,在这种手段辅助下的课堂教学探索也获得了很多新的收获,特别是在变功能优势为教学提效增质优势方面,能迅速地将信息技术功能发挥到极致,为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了良好的手段支撑。
一、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情境
信息技术的集成性是我们不可质疑的,能将图片、动画、声音、文本通过交互设计,变成一种能促进多种感官齐受刺激的介质,即视听综合的、动静结合的、图文声像并茂的趣味情境,这不仅能调动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拓展学习路径,助力于学生感知,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营造的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而且,实现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的效果。例如,《蝙蝠和雷达》一课的导入教学,为了实现课始激趣预期,创设出能把学生卷入其中的趣味教学情境来,我们就可应用信息技术---智能一体机的大屏呈现优势,通过视听盛宴点燃学生“我要学”追求之火,配音朗读并设置悬念:紧接着,大屏上呈现着晴朗的夜空上出现两个亮点,一红一绿,速度很快,距离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两盏灯。紧接着我们看到了两盏灯又渐渐变成了肉眼清晰的飞机,接着有了飞机发出的隆隆声。问题来了:在那大屏中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识路的?才能做到安全飞行呢?就在学生疑惑不解时,第二个画面又呈现在了学生视野中:漆黑的夜晚,蝙蝠飞来飞来,捕捉到飞蛾和蚊子。此时第二个问号又在另一旁出现了:蝙蝠为什么在即使有障碍物的环境下飞来飞去也不会发生碰撞?正是这样两个情境引出的两个问题,一左一右地呈现在学生视野中,这时,我们在两个问号之间又新增了一个问题,这二者的夜间飞行有什么联系吗?此时的学生,显然在三个问题的引诱下思维变得活跃了,这样的趣味情境的教学应用,所呈现的画面和提出的问题就如同导火索,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激起了他们探究弄清关系的欲望,也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新知学习中攒够了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把信息技术的激趣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变成了为课堂教学对话展开所需要的动力生成效果。
二、应用信息技术化解课堂教学重难点
选进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在学习上都有其重难点,每堂课教学都要为化解重难点而努力。实践中,我们总是在想如何让重难点变得容易理解,能让学生快速突破,这是教学的追求,也是课堂重心的所在。而传统语文教学,由于手段缺乏,教师只能通过口授来反复说明、阐述文章的重难点,结果,不仅口干知燥,费神耗力,而且效果不好。而应用信息技术辅助,不仅少了语言描述,增了直观性,大屏呈现所带的形象比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生动感,学生愿听愿学,因为教材上的文本知识被演绎成了学生乐于接受的以视听感知,生动的画面化静为动,三维透视可观,可以说,能让学生在化大为小,色彩可变的情境呈现中实现我们应用预期,即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快速提高学生理解速度和掌握效果。例如,《火烧云》一课的新知教学,为了让学生快速在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体会中感受到其快、奇,感受到大自然之美,以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效果,我们就可信息技术的动画功能,应用三维软件模拟火烧云的变化和运动,使之能将课文文本描述的变化适时呈现在学生视野里,同时在旁边呈现动画所对应的教材文本,这样教学,既可满足学生视觉学习需求,又能助力学生理解教材,弄懂文本,感受到火烧云的美,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优势。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就必然应在教学中把学生想象能力培养作为一种寓在其中的教学追求。然而,很多教师为了达到“求分”取向,常常“教以应试”,忽视了这一追求而改为“解题能力”训练。要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在语文课堂上,作为一线教师,就要充分以材料为载体促进想象参与的思维训练,以形象思维为主体,提供大量表象,让他们以此为素材进行想象,促进想象再加工。为此,可利用信息技术在提供形象素材上的功能优势,为学生呈现形象、感染力强的语文材料,诱发学生对材料中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处理、从而进行想象实践。例如,《大江保卫战》一文,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凭借,教学时我们可将文章的部分内容利用视频展现在学生眼球中,让他们进入到文本描绘的世界中去,去感受面对天灾时一般人的无助,以及人民解放军不惧危险、勇往直前的精神。紧接着,要求学生将自己使用排比句,将自己看到的场景进行语言训练,以此来促进学生发展想象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实践应用中助力提效,就是将其声形并茂、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等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学生各种感官的调动,在拓展学习路径上促进教材的抽象为视听感知的具体性,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目的。但同时,我们不仅因为其功能强大而无节制的使用,要注意一个使用原则,即适当、适度和适量,不能过分依赖。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起来并促进课堂质量的提升,才能让语文教学变得高效而育人。
参考文献:
王成波,应用信息技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的有效实践[J].中小学电教,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