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王洪娇 贵州省兴仁市下山镇高武学校
摘 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读”、“疑”、“解”、“思”是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读” “疑” “解” “思”
阅读教学是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读”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不要怕耽误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学生也就愿意去学习。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首先要让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在阅读的过程中,过字词关,学会字词,其次带着感情去读,进入文本中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行感情交流,深层次理解课文,再次选定中心句和重点句反复的读,这样的读能更好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如:《负荆请罪》一文,只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读,学生就会在自己读的过程之中,理解文本的内容,知道“负荆请罪”是怎么一回事,通过读,感受文本中人物的品质,廉颇知错能改,明白事理,所以负荆请罪,蔺相如顾全大局,不与廉颇斤斤计较,赵国之所以灭亡的慢,主要的是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文武共同保卫赵国的结果啊!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生“疑”
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生产“疑”,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生生“疑”的问题上,可以让学生自己生“疑”,如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莫泊桑拜师》,看到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就会七嘴八舌说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让我们沿着这些问题在课文中寻求答案;也可以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学习,然后进行学习总结。如学习《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老师给出以下问题,让学生逐个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1、莫泊桑拜谁为师?
2、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3、莫泊桑拜了几次师?每次老师怎么说?莫泊桑又是怎么学习的?在课文中用不同的线画出他们的说法和做法?
4、学完课文后,你觉得福楼拜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莫泊桑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5、与莫泊桑相比我又是怎样学习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情况。
三、“解”就是解决问题,使学生学有所得
“解”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征对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习质量不同的学生进行回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还有的问题难以解决,可以通过辩论的办法去解决,对于有争议的问题,通过辩论的形式,各自找到自己的理由进行辩论,达到达成共识的目的。如:《最后的姿势》一文,讲述的是在5·12大地震中,谭秋千老师舍己护生的事迹,为什么题目要起名《最后的姿势》?通过学生充分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辩论,逐渐明白编者的意图,采用《最后的姿势》这个题目,是因为人们在救援过程中,救出谭老师时看到的样子,谭老师就是用这样的姿势保护了学生,学生得救了而我们敬爱的谭老师却永远定格在哪里,谭老师保护学生的姿势给我们留下了永远难忘的记忆。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课堂教学花时间最多,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学重、难点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
四、“思”是学习过程的内化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光学习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和无所是从,所以学习不光要去学习,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用“借”和用“骗”有什么不同?。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什么?为什么还要“耐心”的等待呢?,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作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才能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