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徐文静
(云南省永胜县仁和镇中心小学)
一、适时规范,做好协调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保证。事实上,许多孩子会在阅读体会交流时,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或意见与他人相左时情绪无法自控,有时词不达义,说话嗑磕吧吧,有时面红耳赤,甚至大闹情绪,至于别人讲什么,他是一概不知,内心只想着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往往这时,教师感觉比较棘手,倍感压力,对孩子的常规不佳感到焦虑。一旦遇到僵持不下的情况,教师要当仁不让地成为一名协调者,可以这样说:“大家都在讲,我都听不清你们每个人说什么了,不如一个一个说,大家才能了解你的想法。”
二、关注细节,提升敏感
听课中不难发现,阅读课上有些教师仍然在烦琐地分析课文,肢解文本内容,引用的资料泛滥成灾,把语文讲“肿”了,效果却是“以其昭昭,使生昏昏”。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阅读,要紧的是培养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教师不光要重视引领学生品读赏析文中的精彩片断或优美语句,还应关注一些不太引起读者注意的、看似平常的词语或是简单的语句,抓住这些细节引导学生品读。
《荷花》中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般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孩子解读为:一个“冒”字体现了白荷花的动态之美即可。且来听听王老师的感悟吧:掂量这个“冒”字,你仿佛感受到了一种争先恐后、一种亭亭玉立、一种挣脱拘禁后的自由、一种蕴蓄能量后的喷薄。白荷花们是那样的充满活力,那样的招人怜爱。她们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身段、自己的容颜、自己的精神和气质。读着“冒”、嚼着“冒”,你自己也仿佛成了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涿清涟而不妖的白荷花。
有人一读到“饱经风霜”一词,便在脑海中浮现出深深的皱纹,深陷的眼眶,充血的眼睛、黝黑的皮肤、瘦削的下巴、无助的神情,甚至枯黄凌乱的须发,破烂不堪的衣衫……语言总是以表象或概念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之中的,如果没有相对应的表象积累,语言也就没办法经受同化或顺化,进而在大脑中安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以丰富大脑中的表象材料。同时,教学中进行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换词练习、词义比较、不同语句表达效果的品评与鉴赏等,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表象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凸显细微差别,准确理解词语,体会用词的精当。
三、熟读成诵,提高复述的有效性
复述,看似枯燥实则丰富多彩,看似机械实则提高能力。它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中年级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时期,作为语文老师,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总是埋怨学生“不会说话”,我们应该切实地把复述训练落到实处。
教学《狼和鹿》一课,根据教参的提示,我把复述课文作为教学的重难点。第一、二课时理清脉络、精读课文后,我就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尽管出示了复述的要求和方法,给足了练习时间。但让学生上台复述时,还是不能很好的表达。课文重点部分“狼被捕杀后,森林和鹿群的变化”,学生基本不能很具体、生动的复述出来。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语言结巴,对成语和生动的比喻句往往不能复述出来,更别谈什么创造性复述了。这样的复述有用吗?
痛定思痛,我在当天的家作中增加一项:背诵全文,明天检查。第二天,复述效果出人预料的好。
周恩来总理说:“积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生。”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让儿童在记忆力最佳时期积累一些规范的语言,必将为他们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准切入口,提高练笔的有效性
笔者发现,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有专家言:“要把写挤进课堂”。当我们把写挤进课堂后,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写出成效,让学生真正用“笔”来思考,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时下,许多公开课、评比课都必定会安排一定时间的写。我们最常见的套路就是结束本课时,对学生说:“课文学到这儿,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拿起笔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埋头作文,然后请几位学生读一读。
我认为要提高练笔的有效性,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不能尽是发感叹、补空白,更多的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是否想写,学生会如何写。我们在设计练笔话题时,需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体验中,产生表达的欲望,渴望情感的宣泄。如此一来,学生练笔就从教师的命题作文下的被动状态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愿望。当学生发出大而空的感叹时,可适时追问:“你想向孙中山学习什么呢?请说具体一点好吗?”
2、学生练笔往往需要一个消化思考、组织语言的过程,而课内短短几分钟就要学生完成一篇象样的练笔不太现实,甚至导致一部分学生敷衍了事。因此,在不加重学生的负担的前提下,可以将练笔延伸到课外,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认真完成。事后教师再对其进行评改,提高练笔的实效。 一、适时规范,做好协调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保证。事实上,许多孩子会在阅读体会交流时,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或意见与他人相左时情绪无法自控,有时词不达义,说话嗑磕吧吧,有时面红耳赤,甚至大闹情绪,至于别人讲什么,他是一概不知,内心只想着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往往这时,教师感觉比较棘手,倍感压力,对孩子的常规不佳感到焦虑。一旦遇到僵持不下的情况,教师要当仁不让地成为一名协调者,可以这样说:“大家都在讲,我都听不清你们每个人说什么了,不如一个一个说,大家才能了解你的想法。”
二、关注细节,提升敏感
听课中不难发现,阅读课上有些教师仍然在烦琐地分析课文,肢解文本内容,引用的资料泛滥成灾,把语文讲“肿”了,效果却是“以其昭昭,使生昏昏”。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阅读,要紧的是培养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教师不光要重视引领学生品读赏析文中的精彩片断或优美语句,还应关注一些不太引起读者注意的、看似平常的词语或是简单的语句,抓住这些细节引导学生品读。
《荷花》中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般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孩子解读为:一个“冒”字体现了白荷花的动态之美即可。且来听听王老师的感悟吧:掂量这个“冒”字,你仿佛感受到了一种争先恐后、一种亭亭玉立、一种挣脱拘禁后的自由、一种蕴蓄能量后的喷薄。白荷花们是那样的充满活力,那样的招人怜爱。她们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身段、自己的容颜、自己的精神和气质。读着“冒”、嚼着“冒”,你自己也仿佛成了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涿清涟而不妖的白荷花。
有人一读到“饱经风霜”一词,便在脑海中浮现出深深的皱纹,深陷的眼眶,充血的眼睛、黝黑的皮肤、瘦削的下巴、无助的神情,甚至枯黄凌乱的须发,破烂不堪的衣衫……语言总是以表象或概念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之中的,如果没有相对应的表象积累,语言也就没办法经受同化或顺化,进而在大脑中安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以丰富大脑中的表象材料。同时,教学中进行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换词练习、词义比较、不同语句表达效果的品评与鉴赏等,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表象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凸显细微差别,准确理解词语,体会用词的精当。
三、熟读成诵,提高复述的有效性
复述,看似枯燥实则丰富多彩,看似机械实则提高能力。它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中年级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时期,作为语文老师,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总是埋怨学生“不会说话”,我们应该切实地把复述训练落到实处。
教学《狼和鹿》一课,根据教参的提示,我把复述课文作为教学的重难点。第一、二课时理清脉络、精读课文后,我就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尽管出示了复述的要求和方法,给足了练习时间。但让学生上台复述时,还是不能很好的表达。课文重点部分“狼被捕杀后,森林和鹿群的变化”,学生基本不能很具体、生动的复述出来。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语言结巴,对成语和生动的比喻句往往不能复述出来,更别谈什么创造性复述了。这样的复述有用吗?
痛定思痛,我在当天的家作中增加一项:背诵全文,明天检查。第二天,复述效果出人预料的好。
周恩来总理说:“积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生。”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让儿童在记忆力最佳时期积累一些规范的语言,必将为他们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准切入口,提高练笔的有效性
笔者发现,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有专家言:“要把写挤进课堂”。当我们把写挤进课堂后,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写出成效,让学生真正用“笔”来思考,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时下,许多公开课、评比课都必定会安排一定时间的写。我们最常见的套路就是结束本课时,对学生说:“课文学到这儿,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拿起笔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埋头作文,然后请几位学生读一读。
我认为要提高练笔的有效性,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不能尽是发感叹、补空白,更多的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是否想写,学生会如何写。我们在设计练笔话题时,需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体验中,产生表达的欲望,渴望情感的宣泄。如此一来,学生练笔就从教师的命题作文下的被动状态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愿望。当学生发出大而空的感叹时,可适时追问:“你想向孙中山学习什么呢?请说具体一点好吗?”
2、学生练笔往往需要一个消化思考、组织语言的过程,而课内短短几分钟就要学生完成一篇象样的练笔不太现实,甚至导致一部分学生敷衍了事。因此,在不加重学生的负担的前提下,可以将练笔延伸到课外,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认真完成。事后教师再对其进行评改,提高练笔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