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学困生”的界定及成因分析
易 凯
(四川省平昌县第二中学)
一、学习困难生概念的界定
政治学困生指的是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初中政治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困难,需要非凡教育措施给予补偿。但应注重不能把他们称为差生。差生的说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认为学习差就是智力差,就是差生。学困生强调的只是学习困难,学习差不等于智力差,更不等于就是差生。
二、学困生成因
所谓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平时怠于学习,学习成绩落后于一般同学,不能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他们的形成既不是先天造成的,也不是后天某一个因素造成的,而是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积结而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外部的,也有自身的。
(一)外部原因
从外因上分析,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因素:①家庭原因。学困生大多来自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思想觉悟低,知识水平有限,又忙于做农活或挣钱,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只给孩子物资上的关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对其学习不闻不问;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宁可玩扑克、麻将也不关心孩子学习;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认为识几个字能打工挣钱就行,对孩子没有正确的引导,也没有一定的期望;很多父母都在外打工,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隔代教育的弊端造成了学困生的增多。②学校因素。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的,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布鲁姆说:“现代美国教育的实践牺牲了大批学生”。他发现,在一个典型的教室里,教师只希望有1/3的学生不及格,有1/3的学生成绩一般,有1/3的学生能完全掌握教师所教的东西。布鲁姆说:“这种期望是当今教育体制最浪费、最有破坏性的一面。它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破坏了相当数量的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目前,学校教育思想不够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依然左右着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中违背教育规律,忽视全面发展,压抑学生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学生受到不公平的评价和待遇,心灵受到扭曲;初中学科多,教材难度大,份量重,要求高,脱离多政治生的实际,造成分化面大;中小学两段教育互相脱节,学校精神生活不丰富,所谓“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闪光点”难于表现出来。我们在强调学校原因,更应特别关注教师因素。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在滑坡、下降,教师的人格危机相当严重。我们发现多政治困生与教师缺乏感情,学习体验趋于消极,学习行为被动化相当严重,这一系列问题与教师的教育态度直接相关,可以这样说,教师因素是所有外因中最主要、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③社会的原因。社会环境主要指社会文化状况和社会风气。如有的学生受“金钱万能”思想的影响,错误认为文化知识贬值,花花绿绿的钞票才是实在的,为了赚钱干脆逃学或放弃学业;有的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沾染上赌博、喝酒等坏毛病;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知识贬值,不少学生患上了“短视症”;有关自费上大学、大学生不包分配等国家政策上的新情况,也使不少学生学习后劲不足;“读书无用论”、考试制度、升学上的不正之风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但我们认为,社会环境影响主要通过学生的个别性因素而形成,并不能说是一般学困生形成的具有决定影响的原因。另外,由于网络的兴起,也使得很多学生沉迷其中,浪费了大量时间上网,也是现在初中学困生形成的一个原因。
(二)内部原因
从内因上分析,我认为一个是认知因素,一个是非认知因素。第一,认知因素。在认知因素里影响学困生的原因又有知识障碍、方法障碍和智力障碍。①知识障碍其一是初中生持续学习的直接知识基础差,其二是相关知识不足或知识结构不合理。这与教师教学不过关显著相关,是学困生学业不良的最直接因素。②方法障碍表现为学生“不会学”和不理解、掌握与调节自我的学习策略,即无从认知能力缺陷。学习技能的失调是学困生的另一常见现象,比如说、听、写、计算能力失调。学习技能失调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和缺乏训练而形成,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③智力障碍表现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偏重具体形象记忆和短时记忆 ,缺乏有意识记忆,思维的概括性和独立性。我认为,学困生的智能问题并非智力差的问题,而是智力潜能开发不足,或儿童的心智发育相对迟缓所造成。第二,非认知因素。从非智力因素看,学困生以自我观念为核心的自我意识是非智力因素中的关键。自我观念是指学生自己对自己的看法。①不良自我引发一系列非认知因素问题,如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淡薄、学习态度不良、意志力差、易受消极情绪干扰等等。学困生行为养成不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影响了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这也是其学习困难的一大原因。②低自我效能感(个体缺乏对自己行为能达到目标和自己具有达到目标的相应能力的期待)是学困生非认知因素问题的集中体现。表现在学习中,学困生往往认为学习任务是难以完成的和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的相应能力。低自我效能感造成学困生常常在学习任务面前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即习惯性学习无能。习惯性学习无能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兴趣淡薄、态度消极、思维懒惰、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等。可以说,学困生的认识因素问题许多是习惯性学习无能的外在表现。比如思维不良是因为懒于思考,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不关心,记忆不好是因为不专心等等。如此看来,非认知因素(特别是自我观念不良)是形成学习困难的决定因素。③教师问题诱发学生的非认知缺乏,后继教育影响在学生非认知因素缺陷的中介作用下丧失应有的有效性,不断累积导致学生一系列认知因素问题,再导致教师对其更低的评价和更不良的态度,甚至放弃教育,如此恶性循环,是学困生形成的较为本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