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讨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盛 雄
(湖北省建始县业州镇七里坪中学)
当前,我国正加快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尤其教学改革更是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如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观的变革、教学方式的转变等。然而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人们也碰到了许多问题,诸如: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如何处理好知识、思想、能力三者的关系?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全面构建,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和功效。
正因为历史教学担负知识传递、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三大任务,在教育转轨的新形势下,如何全面完成这些任务,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已成为每位长期处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鉴于此,笔者以为:“课堂讨论”能使知识、思想、能力这三重目标的实现找到一个结合点,因而着重就“课堂讨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谈些浅陋的体会。
所谓“课堂讨论”,即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启发、商讨或论辩中研究、探求真理(新知)的方法,是师生互相传递知识信息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与传统的讲述法相比,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即“教什么”)为学生自主学、探求真知的过程(即“学什么”);在学生与教学内容关系中,又改变学生机械接受课本提供的现存结论的状况为学生以批判的精神接受知识的过程。
首先、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营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或者学生对课本结论提出质疑时,教师不作正面回答,将分歧或疑点交给学生讨论。例如,教师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时,学生反问:“太平天国是不是必然失败?如果洪秀全换了刘邦、朱元璋,情形会不会改变?”根据同一教学班中持不同意见分二至四个大组,各组展开自由辩论或选派代表扮演不同角色在班级集体发言。经过讨论,学生加深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旧式农民战争必然失败的规律的认识。此类讨论题常带有较大的随机性,可遇而不可求。教师应先把握教材中重难点有关的问题,并立即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之燃烧发光。同时,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施行课堂教学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自始自终都充满期望,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尊重,不必担心因为自己的意见而被教师或同学批评、训斥。甚至教师适时运用“试试看好吗”“大胆谈谈自己的看法好吗”等鼓励性商讨性言语,赞赏激励每一位学生大胆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畅所欲言。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求真知。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在备课时,根据教材重难点透视、精心设计讨论题。例如在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教师可以先指出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而后提出问题,我们常说“正义必然战胜邪恶”但在这场战争中,作为正义的一方,中国却被打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果呢?这一结果能给我们提供哪些重要的经验教训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从不同侧重分析比较,进行分组讨论。课堂上按邻近座位组成四人一学习小组,同一小组成员充分交流和分工协作,不同小组之间互相质疑,可以让其他小组解答补充,在全班学生积极思维和热烈讨论后,得出最后认识或结论,一般情况下都能获得统一的。实在不能达成一致的,可以留到课外,还是按该四人学习小组分工协作,由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再进一步分析探讨。
此外还针对学生的思想热点解惑答疑,对与教材联系不甚密切的同样能达到历史教学目标的专题探讨。例如“新文化运动批判旧道德、批判‘孝’,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提倡‘孝’,对此你如何理解?”又如,“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天资本主义国家贷款给我们,二者又有何不同?”此类题也可作课外作业或研究性学习,由班团委会或学科代表利用课余时间,事先分成若干小组,分头准备材料,共同探讨交流意见,然后再回到课堂集中讨论或撰写历史小论文。
诚然,“课堂讨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倍受关注,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勿“每课必讨”,组织讨论时应注意讨论是否有明确性、探讨性;交流是否有针对性;学习是否有互助性;合作是否有指导性。例如论题是否适当,这关键在于教师必须摸准学生的思维脉搏,研究国家有关的政策方针使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历史的社会功能。
总之,“课堂讨论”使知识、思想、能力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个改造的突破口,更是种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尝试。它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本着以人为本、先学后教、因学论教、教学民主的教育理念,精心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轻快的学习心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寻根究底。它从生命高度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从学生求知和表现来推进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敢想、敢说、敢做、敢论,对改变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机械、冷漠、被动、低效的困境有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