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娟 云南省永胜县仁和镇中心小学
摘要:创新是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目标。所谓创新能力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应用于实践活动所展现出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新世纪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涵。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重主体作用,交给创新方法。“万变不离其宗”。所谓“宗”,就指方法而言。创新既有方法,则掌握创新方法就会为成功铺就一条金光大道。找准新旧知识的相似点,温故而知新,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其实古人所谓的“故”,实际上是指主体原有的知识或经验,而“新倒” 倒是要学习和掌握的新知识、新经验。如果学生能在我们的组织和引导下,发现“故”与“新”之间的相似关系,会使新知识简单化,使前后知识系统化、连贯化。比如一篇作文的构思,当学生根据题目或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表达愿望与目标(此时的“表达愿望与目标”对以后的选材来讲也就成了他们的已知)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中就会自动浮现出许多与“已知”相关的素材来。这时我们就要指导学生用心去发现在诸多素材中,哪些素材与中心最为相似,并进行相似集中、排序、重组,从而完成对这篇文章的构思(这也就是异中察同了)。在这样的启发、指点下,学生所进行的思维过程,也就是他们把“已知”和“未知”进行匹配、重组,进行创造的过程。
找准本质相似的迁移点,实现“同中求变”。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通过具体的事例,概括性、包容性的上位观念知识,然后在用上位观念的知识来指导迁移性的学习。在以上过程中,有具体事例到上位观念的形成,我们称之为归纳。归纳通常使用的思考方法是 “异中察同”,而随后进行的在上位观念的指导下学习,则更多的是“同中求变”,即是对事物取得本质认识后,放手让学生进行迁移性的思考。这样既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同时加深了新知识的理解。
注重教学效果,养成创新习惯。“人面临新问题时,如远有的的知识无法解决,他必须把原有的知识重组和加工,找出解决办法,这就是创新思维。”而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性思维,形成创新习惯就是当前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个目标,我们教师应具有高度的事业心,注重创新发展,讲求个体成才。
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创新精神。“艺术的教学方法是学生通往成功的天桥。”随着创新教育的逐步深入,更新原有的固步自封的教法势在必行。实行开放式教学,结合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学生个体素质,是创新学习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大力提倡教学民主,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之下教师与教材所提供的信息才能变成激活、诱发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思维的外部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让他们永葆本来就有的好奇心,让他们拥有敢于挑战的气概,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发、组织、示范、释疑、激励……使学生按照创造思维的规律去进行创造思维的实践。这两方面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没有了这些,创新思维也就没有了适合生存的土壤,良好愿望的实现就会变成水中捞月--一场空。
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连这些最基础韵的东西都丢了,如何做到举一反三呢?除知识技能的基础之外,创新还需要一定的精神品质基础。它大致包括了勇于质疑的胆识,注意发现缺陷或不足的习惯,追求真理而锲而不舍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广阔而又灵活的思维方式……而这些都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在教师带动和影响,逐渐积淀形成的。因此,这一阶段关于创新思维其能力的培养,只能是初步的、相对的、因人而异的,明显的带有基础性和发展性。所以,我们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创造意识,是要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创造储备足够的势能。
加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培养。所谓创造性学习,即指学习的创造性要求,又指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它来自布鲁纳于1956年提出来的发现法,具有使“被动学习”变为“主要学习”,“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特点,创造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曾指出培养个体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不仅是发展其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且也是开展创造性学习的智能基础。小学生创造性学习其特点表现为:(1)探究性强;(2)善于独立思考;(3)擅长发散思维;(4)着眼于创造;(5)发展不平衡。为使学生能达到创造性学习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选择:?1.注意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提问,不管是否合理,均应持鼓励、肯定的态度,即使教师不要回答,也要表示欣赏。?2.引导学生课余学习有关语文知识,重视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独创性,鼓励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多解化。?3.在考试或测验中,要增加一些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发散性思维。通过运用上述方法,大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能经常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主动实践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是引导学生常规性思维还是创造性的发散性思维,取决于问题的情景需要,并非教材的节节、课课;这些方法只有因教材、因人、因问题的情景需要而灵活运用一种或同时运用几种,效果才能更佳。?
对于儿童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的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适时的点缀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真心给他们正确的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的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新世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