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来自于会教和乐学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陈洪菊
摘要:要让最好的数学教育变成惠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效果,作为一线教师要化教为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而促使乐其学,而教师也要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中“优教优学”,变得会教而施,实现会教与乐学同步互动对话,从而成就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会教 乐学
高效课堂“不是曹操说到就到”,需要师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在有效互动中实现教与学的高效,前者要教师会教,后者要学生“乐其学”。这几年,我们在市级层面的“双主双优”理念引领下开启了优教优学路径探讨,接着又在“五育合一”中“三活课堂”理念指引下探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其结果都把“活用教法”作为了提效增质的核心观点。分析其原因,教法活用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是否能学、乐学的过程的认知过程。虽然教师是一个信息传递、处理者,但更多的是根据信息反馈及时作出策略调整的实践者,在教法活用中能根据学生实际及时找到与之对应并取得效果的实践策略。这才是“会教”的外在表现。当然,与之对应的学在变幻及时的课堂中自然能感受到新颖有和趣,能满足好奇心而乐其学。所以,一个重要的且具实践性的结论---有效的数学课堂应是会教乐学的便在我心中形成了。落实到实践中,其有效性我们可这样来进行。
一、开讲激趣多变化,集中精力不走神
课堂是教师会教、学生乐学的主阵地,更是引导学生乐学的教师能力展现的重要平台。学生能不能乐学,要看教师到底会不会教了。在优教优学理念实践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课始趣至”上课开始,开场白应注意激趣,教师以生动的故事、有趣的谜的重要性,总会把“会教”在导入环节就展现得淋漓尽致。实践中,不是创设情境引入就是打破学生认知平衡而悬念导思,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被悬起而产生“探究欲”,从而在开课这短短的几分钟内就使学生“乐学”有了初步显现,有的甚至处于“愤悱”状态而积极对话和思考。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为了激趣而开课便利用生活化场景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求全班学生各自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与宽并在本子上记录相关数据。而接着,本不够一米的文具盒,教师偏问学生你的文具盒长多少米宽多少米。而学生只能如实说只有二十几厘米或十几厘米,长也不上一米长,宽更不足一米。这时,我们发现教师作了一个假设,要求学生用“米”作单位来记录文具盒的长宽该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显然将学生带入了疑思之中,学生就迫切想知道不足1米的数又如何表示。在这种情境诱思下,学生自然就产生了我想知道为什么这样的结果了。由此引入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就在学生思维中成为了水到渠成。
二、课中导学给钥匙,注重学法授与指导
优学的过程就是要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使之作用最大化是我们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追求目标。在这样背景下,“会教”就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上,做到知识与方法双授,在学法授与指导过程中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学有法,这是“乐学”的前提。为此,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点内容时,应注重数学知识逻辑联系和迁移变化,以旧引新,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思维,使之主动进入学习,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实践中,基于学生已经学过整数乘法、小数乘法,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教学现实,引导学生分析区别分数乘法与整数、小数乘法意义相同和不同,唤醒潜在知识,让学生在区别中弄清整数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分数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同一问题,二者是相同的,打通二者区别,减少负迁移影响,让学生在回忆、思维、观察类比的过程中弄清这一类事物的同异性,有助于知识的稳步建构。
三、练习实践分层设计,鼓励为主促学习
乐学是共性,而要让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乐学,就必须让学生选择各自学力相当的学习难度的内容。而课堂练习是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实践更需要学力相当。为此,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这方案与题目时,就应有效实施分层设计思想,在用好教材上基本的“做一做”“试一试”以外,还应体现“会教”思想就是适当增设一些变式练习题,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相互促进,勇于进取,而不是以练习题来责难学生,要学生当众出洋相。因此,抽学生板演练习题时,应估计学生是否能力所能及,以他们能体验到学习成功,感受到学好数学的积极快乐。有效的做法就是分层设计三类题目,选择差、中、优生三个层次学生进行实践,这样就可让更多的学生学有所获,并学有所乐。
除了课堂上的练习实践外,数学的课外作业也是课堂的延伸拓展。其设计除了象课堂练习设计体现分层和梯度要求外,还要注意趣味性和实践性设计,使之多样化,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感到学有乐。通过适度求精方式删繁就简减负担,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而主动去“做”数学作业。传统作业在方式和内容上过于单一死板,没有趣味性也让人感受不到实用性,故而很多学生把此作为负担而不愿意而为之。在全面践行“资源活化”“教法活用”的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在练习实践中也会把教师“会教”功夫展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而彰显最大效果的主体性作用。
总之,高效的数学课堂是教师会教和学生会学的共同结果。这一点,作为实践者要深刻认识其意义,前提是教师会教,化教为导为激这引,鼓励学生在乐学中获得最好的数学教育,从而在有效的互动对话中实现高效课堂的创建。
参考文献:
张小朋,有效的数学课堂应是学生乐学的实践[J].新课程,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