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谭 红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西湖小学)
摘 要:在社会高速发展下,教育已经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高考中有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可以看出语文的重要性,同样在义务阶段中小学语文起到关键作用,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素养。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又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情景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语文学科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对学生未来学习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重新思考以往的教学工作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应该重视教学方法对教学起到的作用,灵活选取教学方法,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的方法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激发语文课堂活力,吸引学生关注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情景教学概述
情景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就是设置生活情境,教师综合利用语言、音乐、实物等不同手段,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带领学生参与,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快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这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
采用情景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的兴趣,在新课标改革之后,发现通过借鉴情景教学方法,可以满足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在教学时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以及文化塑造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还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供了保障。
二、情景教学法应用的优点
语文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与以往教学方式相比,先进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师生互动频率,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教材,保证语文教师工作可以高效进行,同时对学生思维以及综合能力都有良好的培养作用。
(一)以多媒体创设情景,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语文课文内容,灵活地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提升课堂质量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内容,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可以生动的再现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还应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在课堂中做好引导工作。
比如,教师在讲解“少年闰土”时,因为学生与“少年闰土”背景相距甚远,所以很难理解课文内容,作者参与活动时的种种表现,难以快速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进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多媒体还原课文背景,让学生可以了解当时的情境,从而让学生思考作者所处的背景,快速理解掌握内容,感悟课文的语言美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感培养学生的理解课文能力,激发学生的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激发课堂活力。六年级课文的难度与以往教材相比难度要大一些。学生很难独立理解其中的内容,教师此时需要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同时使用情景教学的方法,设立良好的情境,和学生互动起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其中内容。
例如:在讲解“伯牙鼓琴”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问题互动的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提出“什么是知音”、“伯牙为何断弦”,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到伯牙和俞子期之间的真挚友谊,从而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心思想。
三、情景教学方法的意义
在情景教学中可以将课文内容还原与联系生活实际,这对学生理解能力、思维锻炼都得到了培养,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教师此时用音乐、图片等方式做好教学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情景问题,让学生在课后通过信息查找、演示、自主探究等方式,思考问题答案。老师并在课上点评学生的回答内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又体现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是语文教师做好小学语文工作的有效手段,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不仅可以顺利推进教学工作,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通过感情索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设置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师还应该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梁惠.探索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六年级教学中的应用策略[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二).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556-558.
[2]孟献美.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六年级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