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州和硕县第二小学大庄子分校 孙樱桃
摘 要: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语文课堂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开始,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爱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学生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在课堂上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生命;语文课堂;活力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一振聋发馈的论断,给语文教学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由此,我们开始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因单纯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因过于强调学习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真实价值;因片面追求机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丰富的个体差异……然而可喜的是,在课程改革与实施过程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理念,犹如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发散出激人奋进的魅力;人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人的生动、主动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语文课堂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开始,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爱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学生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在课堂上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善待生命的自主性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巴、眼睛、空间、时间”就是解放学生的生命束缚,张扬学生生命的自主性。语文课堂也应该让学生在生命活动中大胆主动探索,从而自发的拓展生命、提升生命、完善生命。善待生命的自主性不能让学生成为接受的容器,吸取的海绵,而应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自主互动活动中寻找创生点,在不断的发现、获得中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1、激发兴趣,主动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愿望。”可见,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思维活跃,学习主动。如:一位教师教学《詹天佑》时,采用导语激趣的方法,他说;“1950年,当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极力阻挠、要挟、嘲笑,而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外宾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这一伟大的工程师詹天佑,为什么会赞叹不已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詹天佑》。”教师采用从矛盾处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积极参与、全心投入,阅读文本、品词析句、理解感悟。
2、自主选择,自由阅读。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语文素养,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讲授就能达到的。所以生命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潜力为教学目标。如:我在教学《林海》一文时,针对课文描写大兴安岭“岭”、“林”、“花”三方面内容,适当开放时空,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自己选择学习伙伴,开展自我阅读体悟。同学们通过画画、说说、读读、议议,了解了兴安岭的“岭”多而温柔,“林”多似海,“花”多而美;深切地体会到兴安岭的亲切舒服。
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的生命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自己独有的个性化世界,尊重生命就要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此,作为教师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1、尊重个人体验。语文的基础是语言,语言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而由语言组成的文章,就更是一人一种理解,一人一种评判了。因此,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对于学生的个人体验,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创造心理安全场和自由度,要让学生无功利地接近文本,自由地接近作者心灵,触摸作者思想感情世界。在教学《火烧云》引导学生品味“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中的“极”时,我让学生用另外的词代替“极”。当学生回答用“很、十分、非常”等词时,我首先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要求学生用换上的词,再读读句子,体会一下。经过一会的自主阅读与思考,学生纷纷举手。其中一位学生这样说:“我觉得还是‘极’字用得妙,因为,我从‘极’字想到了地球上的‘南极’与‘北极’。 ‘南极’与‘北极’它们分别表示南半球、北半球的顶点,那‘极多’我认为可以理解为顶点的多,多得不能最多了。”当然尊重学生个人体验并不等于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教师必要精当的点拨,“深度的参与”还是必不可少的。
2、倡导多元理解。语文材料本身就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启发性。人们的个性、经验等的不同使得对语言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材料完全可能有不同的见解。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其阅读中的理解、感情、体验、想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如教学《赶花》,老师问:“从养蜂工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有的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养蜂工是 (……,)有的则从现实出发,认为养蜂工为了多采蜜,四处赶花的精神很佩服,但常年在外,无暇顾家不欣赏。
三、理解生命的生成性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沃土,这些“生成”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当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1、调整预设,激活文本。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没有预见到的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如一位教师在上《赤壁之战》,当学生读到“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时,老师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体会到了什么?一男生说:“我觉得士兵很无辜。”关于士兵无辜不无辜可不是语文课上的教学内容,但上课教师抓住这一男生的感受,巧妙地将问题又抛给了学生。“同学们,你们说说这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教室里开始议论纷纷,最后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曹军虽是战争的发动者,但士兵是执行军令而已,他们的死是因为战争造成的,值得同情,只要人人热爱和平,天下才能太平。
2、搜集信息,激活课堂。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有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改变以往封闭的、僵化的、孤立的语文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我们注重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大课堂,让语文教学为生命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时空。在学习《数鸡》一文时,有学生说:这外婆太小气了,养了那么多鸡,只让吃鸡蛋,不吃鸡,还说是“鸡的天下”。于是,我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了解70年代末期,农村生活的状况和当时鸡蛋在饭桌上的份量。通过交流,不仅为社会阅历尚浅的小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及增加知识积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还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架起了桥梁。由于学生对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四、关爱生命的整体性
语文课堂教学除了知识、能力的目标之外还包括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过程、方法、习惯的目标,它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就是生命呈现与发展的理念,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顾及到生命整体的各个层次和方面,应该充盈着人文关爱,充满生活的情趣,使课堂成为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丰富世界、完善人格的生命绿洲。
1、营造和谐氛围。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催生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此,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具有诚挚的态度与爱心,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心态,而且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使学生觉得师生是朋友、伙伴。同时,教师作为平等的对话者,在课堂上要维护学生的说话权,并倾听学生的心声,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使学生以宽松的心态、自主的思维、亲历认知过程,让学生因能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而对学习充满自信。
2、走进五彩生活。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完整生命的发展本质是通过活动、体验和表现进行的。人通过活动发展能力与认知,通过体验丰富情感世界,通过表现获得前进的动力。因此,生命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是语文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为此,我努力创造机会,去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关怀生命。如:在习作教学《记一次XXX》时,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开展放风筝、转陀螺……帮助学生获得更真切的感受和体验。由于亲历了整个活动过程,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阔,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得到了激活,整堂课闪现出了生命的光环。
3、诱发真情实感。情感是课堂教学的法宝。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能忽略师生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情意领域教学目标的达成。如在教学《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时,为帮助学生体会钱学森的拳拳爱国之心,紧紧抓住钱学森说的话“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通过改编,激情朗读,“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金钱,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地位,……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名誉,…… ”正是由于老师的全情投入,用自己的情感来激发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流淌的情感交汇、碰撞、升华,激活了学生的心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真正构建生命的课堂。
总之,让课堂充满活力,要从关注学生生命意义开始。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内化与生成,更要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与价值的提升。要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关注学生生命存在的意义,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要用语文丰富生命内涵,让学生接触各种体验,启迪心智,形成健全人格和拥有丰富情感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