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浦恩华
(宣威市第八中学)
摘 要:语文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学不仅关乎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也关乎着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升,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们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误区,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课文,探究老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一些误区,还有如何实施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融合
高中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是我们会发现,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高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分离了,这使得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低下,不能够发挥语文教学的魅力,也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中语文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帮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老师想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要对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有效融合。那么,到底该怎样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呢?让我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 高中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存在的误区
1、过分关注高中语文的工具性
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过分关注高中语文的工具性,把语文课变成了工具课,高中语文的教学确实是非常重要,高中语文的学习关乎着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为了能够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很多老师都加大语文教学力度,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增大学生的记忆容量。还有一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讲解放在首要位置,这都是老师过分关注高中语文工具性的表现。
例如,很多老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会注重给学生分析每一个句式,每一个虚词的含义,老师还会对整篇课文进行详细地翻译,有些句子的翻译还要求学生背下来,这样的教学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没有办法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过分关注高中语文的工具性、忽视高中语文的人文性不能发挥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2、过分关注高中语文的人文性
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很多内容都是具有艺术性和人文性的,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只在旁边提供一些小小的帮助,这样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过分关注高中语文的人文性的表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我们都知道在语文学习中,知识的学习是最首要的,我们要先弄懂文章的意思和文中的知识点,然后再去关心文章创作的背景和表达的含义。
二、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途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只有让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愿意认真看课文、认真听讲,那么,到底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认真地思考,寻找课文中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前进行精彩的导入,比如说,老师在给学生上《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一些看法或者是学生知道的鲁迅先生的一些至理名言,因为这篇课文的作者就是鲁迅先生,而鲁迅先生又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作家,通过讨论鲁迅先生来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一些视频、音频、图片、动画来调动学生的多项感官,比如说,老师在给学生上《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看《红楼梦》这个电视剧,让学生通过看电视剧来对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训练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各科的学习都要依赖于良好的语文能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只有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才能够去追求高中语文的人文性。老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老师需要跟着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语文知识。高考语文的基础知识的考核还是占很大比例的,无论是古诗词默写,还是汉字的读音、书写,亦或是名著导读的相关知识都属于基础知识的范畴,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文言文的学习是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但综合历年来的高考题,我们会发现文言文的题型和考试的内容大致都是相同的,老师可以针对高考的题型来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记忆,比如,文言文会考虚词的用法,老师就可以把一些常考的虚词的所有用法全部总结下来让学生记忆,学生通过背诵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之后在考试中遇到类似的题型就能够很快地进行作答。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和文学素养,老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训练等方式来进行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丹晶.论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J.辽宁师范大学,2012
2、 李莉.论高中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