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德育为根
——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杨 巧
(四川省岳池一中)
摘 要: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在实现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历史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当前历史教育应当体现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德育;历史教学;爱国主义;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十八大进一步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2017年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形成尊重他人…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则明确阐述了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由此可看出,历史学科在实现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当前历史教育应当体现的时代特征。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习总书记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永恒主题,更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历史本身就是有血有肉的,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教师给予学生讲述生动形象的场景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加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又如在讲述日本侵华史中的南京大屠杀时,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形象生动地讲述手无寸铁的南京同胞在日军的残酷暴行下的惨烈景象,万人坑的白骨,和 30万同胞死于非命等,让学生去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和用知识武装自己抵御侵略的责任感。
音乐作为表达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构建课堂氛围,烘托历史底蕴,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讲完“火烧圆明园”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将昔日圆明园的富丽堂皇与今天的残垣断壁做比较,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火烧圆明园》“谁令这火光四起……不想终是这田地,辱了家邦也辱了门楣,大火当中血肉满园……”在这样的视听环境中,慷慨激昂的旋律,耐人寻味的歌词,使“铭记历史,振兴祖国”在学生心中不再是一句泛泛而谈的口号,它将升腾为一种情感和信念,并融于平时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当中。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这样的课堂犹如春风化雨,使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内心获得了完美的诠释,更在历史教学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在历史教学中注重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教育
中学阶段的学生品德迅速发展,处于动荡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其一生发展的关键期。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独立人格,具有为家乡、国家和世界发展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和责任担当是初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学科核心素养。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立体的教学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利用历史人物进行德育渗透。如古代史中的张骞、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现代人物邱少云、雷锋、王进喜、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教师在介绍这些历史人物时,充分利用故事会、多媒体影音文件、撰写颁奖词、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等多种方式将这些历史人物在学生心中变得有血有肉、鲜活灵动起来,让学生沉浸在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中,感受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讲解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时,用生动感人的视频将几个“梦”的创造与实现突出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伟大付出:中国历代航天人的努力不断实现钱学森的“航天梦”,中国国防实力的不断增强也使邓稼先的“强国梦”终于实现,中国农业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愈加真实。
三、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民主法制教育
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制教育更是成为实现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掘和寻找历史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因素,恰当地营造法制氛围,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如在学习“文化大革命”时,用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史实材料冲击学生视觉感官,接着教师用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却含冤去世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法制受到了怎样的践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了空前践踏,甚至被破坏殆尽,进一步导致了社会各个方面的混乱,经济建设也遭到严重破坏,使学生切身体会民主法制建设匮乏的时代之痛,接着再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能取得巨大成就?”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加强学生认识,引导教育学生,要自觉遵纪守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育人目标。
历史虽是过去的事,却是当代人的财富。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根的教学理念,注重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历史情境的创设,发挥历史事件的代入感和感染力,着力为学生营造崇德向善的学习氛围,教育学生“以史为镜,不忘初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立志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相关文献:
[1]百度百科.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EB/OL]. [2019-08-15]. http://baike.baidu.com/view/20989141.html;.
[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教育部网站,2022, 教材〔2022〕2号
[3]百度百科.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EB/OL]. [2019-08-19]. http://baike.baidu.com/view/21304498.html.
[4]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J].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9 .
[5]陈瑞英. 历史德育初探[J]. 科学教育前沿, 2017年(11期).
[6]黄友青. 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J]. 教育学文摘, 2014.07(总第127期).
[7]叶斌.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J]. 《师道·教研》, 201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