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要“贴近生活、服务生活”
翟春莲
(云南省永胜县仁和镇中心小学)
我们现阶段的教育提倡让学生关注周围世界,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和需求。教师在授课时要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并将所学知识灵活、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去,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一、教学情境贴近生活
在科学教学中探究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核心,而注重每一位学生的亲身经历也同等重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获取经验去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记得在讲授《溶解的快与慢》这一课时,加快溶解的方法有三种,当讲到捣碎或碾碎,我出示了一块从盐湖收集来的大块盐,问学生“现在我在做菜,需要放盐,把这一大块盐放进去行不行?立刻有许多学生回答不行,那是为什么?学生有说太大、有说太多、有说太咸、有说溶解太慢等等……我又问那么我们做菜时,放的盐是什么形状,与这块盐有什么不同,它又是从哪来的?得出捣碎或碾碎等答案。然后给学生布置一项家庭作业,加热大粒盐,看它是否被溶解。学生通过这样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发对新课教学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知识并不是那么深不可测,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通过生活获取知识,再通过学习用知识去服务生活。
二、教学探究借助生活材料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对事物进行探究就必定要借助一定的仪器和材料,教会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只有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独自完成责任的能力,学生才能自由飞翔。在小学科学课中设计到的教学内容基础本上都是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而分组实验除了用到我们实验室准备的仪器外,还需要学生自己带一些常见的事物;而演示实验大多数科学仪器以外的事物完成,我们需要在生活中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还有的由于地域特点或季节特点我们无法找到的事物,我们还要通过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如:在 四年级课本中的《分离盐和水的方法》在这一课中,我们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科学实验仪器。有三角架、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等,而生活中我们需要获取盐、水和抹布等简单易得到的材料来完成操作实验。又如:在五年级课本中出现的《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这一课中,我们的模拟实验需要土、水、盆子、矿泉水瓶再现侵蚀情景。而三年级课本中的《油菜花》一课,由于地域和季节问题,部分孩子见过油菜花,但多数学生见过却不了解,这样我们就得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要不然空谈,学生不仅很抽象,甚至不理解和没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会紧贴学生生活去寻找实验材料,如:生活中的包装袋、可乐、小苏打、醋等材料来帮助我们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空间与生活空间相结合
课堂是我们学生学习的空间,也是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我们不能只将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我们要拓展学生们学习的空间那就是广阔的天地。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让课堂与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例如,我们在学习三年级第一单元植物,在这个单元需要同学们观察大树和小草的变化,还需要对比两片不同的树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轻松掌握学习知识,我们将学生组织好,利用周围的优势,将学生带到公园进行观察、收集,学生们有了目标,收获也不少,而且洋溢着笑容。又如:四年级植物单元中有一课让学生观察开花植物(完全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组成等等。这些课设计到的知识点都需要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长期观察、家庭和社会讲解和宣传而获得一部分资料,同时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我校一直开展的“落叶作画”就是让学生在秋季树叶开始凋谢的时候,让学生收集漂亮的叶子创作出一幅幅动人的图片,又让学生留意观察每个季节树木的变化,还能教育学生,收集落叶作画即环保,又能很好的保护树木。
学生的课外学习空间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增加了学生对家乡自然事物了解的机会。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我的每一节课在设计情境教学、借助材料进行实验,以及拓展知识的时候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正因我很好的运用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兴趣很高,而且知识点易接受、易掌握、易记牢,更重要的是他们想学科学、爱学科学,并且能很好的将部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