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李 洁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三友小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对学生“理解”、“分析”、“计算”、“解答”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谈谈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些尝试。
一、让学生多“读”培养的理解能力
1、培养学生在学习新课时,认真阅读“旧题”的习惯
在教学新课时让学生做一些与新知识有联系的复习题,来进行分析比较,了解所学的新课程,明确哪些问题还没弄清楚,再经过教师的引导,读懂弄清楚解题的关键,才能够动手做题。每节课结束后,让学生将所学的主要内容、方法、法则、定义等阅读一遍,强化学生的记忆。对一些法则、定义有联系的题目,要让学生一边回忆,一边思考,一边做,让所学的知识在大脑中重现,进一步将所学知识得到训练和巩固。这样通过长时间的进行,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课时阅读“旧题”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做题前认真读题的习惯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认真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弄清题意才做题。在做作业时,要认真引导学生阅读题目,弄清题意才做题。如:在教学应用题时,要让学生多读几遍,知道题目是什么,要求做什么,再来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分析推导出解题的方法,这也是提高学生正确解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不同类型的题,要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又如:在计算875-875÷5时,有些同学不仔细审题,会先计算875-875。可见,在混合运算中运算法则定律的阅读也是减少学生做错题的一条途径。认真读题审题,首先应弄清875-875÷5意思是875减去875÷5的商,差是多少。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强调不但做题要仔细,还要认真读才能了解题中有几级运算,有哪些数量关系,运算顺序怎样才有利于计算和应用题的分析解答,不能盲目做题。
二、鼓励学习多“说”提高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说”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优化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外,还必须创设教学环境和思维活动空间,把学生“说”的训练渗透到教学中,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活动场所,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就是让学生学会初步的比较、分析和综合,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对所学的知识和问题作出判断推理,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训练要结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要求不要过难过高。
1、教师要精心引导和组织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说”在数学学习中的乐趣,想说、敢说。学生只有带着轻松、愉快、活跃的心情进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富有活力和创意,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让学生的特长和创造性得到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2、鼓励学生大胆的“说”,积极的“说”
事实上数学教学和语文教学一样,都不能忽视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过多的机械训练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可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让学生多“做”,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1、要联系生活实际来“做”。由于儿童的特点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学生学了新知识后必须通过“做”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突破学科的局限性。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用来弥补学科课程中的缺陷,与学科形成“动静搭配”,“学做并存”、“优劣互补”、“互相渗透”,促进整体发展。数学也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中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体验、感受到知识之间及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灵活的应用。
2、要倡导求异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要大力倡导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别出心裁”的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勤动手操作、勤动脑、勤探索、勤思考的良好习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学生从“死记硬背”、“死搬硬套”、“读死书”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将所学的新知识融会于自己认知中。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时,先让学生在课前自行制作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学具带到课堂当中,让学生数自己制作的学具有几条棱、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最后教师总结:长方体有12条棱、有4条长、有4条宽、有4条高。通过动手操作,共同探计,有利于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让学生多“练”,培养解题能力
1、要注重课堂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多练。因为计算练习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每节课都要留点时间让学生“练”,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一般新授课教师讲解保证在25分钟之内,其余时间要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学生练习。
2、注意学生的个体特点。在训练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性和认知特点:低年级主要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多让学生演示操作,采取适当的教学故事和有趣的游戏来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可采用实际材料和数学故事相结合,说明数学知识在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总之,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数学,怎样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获得各类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并逐步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