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刘芳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我们运用新课标理念作指导,转变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教学、注重课堂讨论,充分发挥主体建构作用,让学生获得良好语文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有效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虽历经数次改革,但都因“应试”羁绊而无法放开手脚走路,致使改革都是在“原地踏步”,没有多大积极作用。自新课标践行下的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不但课堂模式由一言堂向众言堂发生了转变,课堂主角也由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中心论发生了转变,使得课堂以教为主变为了以学为主的学堂,即教室变成了学室。这样大的转变,也必然体现在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法上。下面,我结合初中语文教学,谈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一、转变教学模式
“应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仅注重知识传授和解题技能训练。诚然,让学生纸上运作,那种教学方式的确奏效,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语文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要为学生反哺实际生活担负素养培养重任。因此,那种仅为“应试”做法的教学,显然不能为学生将来发展埋单。而实施新课改,就是要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学生主体作用---自主建构。纵观传统课堂,不是采用“包办式”就是“喂养式”,最大特点就是“不放手”,不相信学生能独立学习,能自主获得知识,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是其典型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知识储存容器。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更不利于学生个性张扬和思维发展。因此,在大力倡导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多作点拨式、启发式教学,省去机械传输和详实分析所造成的大量时间浪耗消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本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都是我们可以选择运用的良好教学方式,这些方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会学习埋单,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
二、创设情境教学
情境是新课改推进过程中获得的一项实践产物,由于其集情景性、趣味性、情感性、诱思性于一体,能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达到激趣煽情诱思目的,所以深受教师青睐和热衷。现在,创设情境教学不但被广泛用到了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而且还以不同方式、不同载体与师生见面,即情境有着丰富的创设方式和手段。实践中,讲故事、放音乐、激情朗读、课本剧表演、运用多媒体等,都成为了情境创设的有效方式。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我们就可以新课导入阶段这样创设开课情境:“同学们,我们大家都向往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在遥远的古代,古人同样有这样的想法,相信有很多人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但是你是否知道这个故事呢?你是否知道古人理想中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又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去追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桃花源记》,一同去感受一下那种理想中安乐、美好境界吧!”就是运用这样的导入语言,创设了一段诱人深思和向往的理想情境---开场白,成为了教师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重要途径,也为进行师生沟通,形成良好开端奠定了重要基础。当然,情境的作用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精心设计的需要,不同情境下的情境就会发挥不同作用,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三、注重课堂讨论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而传统教师“一言堂”,一讲到底,致使学生被动学习。而新课改倡导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淡化分析,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讨论中实现心得互动和智慧碰撞。体现在实践中,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然,这种小组,不仅是物理位置上的小组,也指空间连线的合作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表达和倾听、尊重他人等多项能力。但是,在现行新课改推进中,课堂讨论也出现了诸多诟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导致讨论形式化。为讨论而讨论,为做课而讨论,为了展现课改而讨论;(二)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教师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设置了讨论,造成了时间浪费;(三)讨论时间不合理。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讨论只是成了摆设。另外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课堂松散,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四)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五)讨论方式简单单一。不管是任何课堂,任何时候,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出现这恰当的讨论,我们应抱着务实的教学态度,认真考虑讨论设计需求的合理性和时效性,既要达到互相交流学习心得,相互促进分享的目的,又要达到合作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欲望的重要作用。这样,我们的课堂设计的讨论环节,才能真正达到讨论合作学习的神奇疗效。
总之,新课改,让我们不再“戴着镣铐跳舞”,新课改,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但是,新课改需我们运用新观念和新手段去推动、去创新,甚至去借鉴学习。当然,继承和发扬传统积累的成功经验,不是对新课改的否定,而是扬长和促进。在大力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就要运用新课标的理念去践行新课改,更能找到努力方向,那就是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转变理念,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共同成长的实践阵!
参考文献
[1]池建刚,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反思[J].考试周刊,2010年。
[2]田红梅,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艺术[J].文学教育,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