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探讨低段数学读图能力的实践策略
四川省成都市驷马桥小学校 李喜梅
“双减”是党和国家基于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教育决策,旨在将多年来追求的中小学生“减负”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使基础教育回归学校,课程学习回归课堂。“双减”是减法,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是加法,形式上增加了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和实践活动时间,质量上提高了课程教学和学习评价的标准和水平;“双减”是乘法,学校承担着比以往更重的育人职责,必须在高质量育人方面有所精进;“双减”是除法,在学校教育时间、教师责任双增加的条件下,学校教育工作要以去冗从简为原则,进行整体谋划和系统优化,在不额外增加办学资源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育人。
数学读图能力是指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能有序、有目的性,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读出、读懂教材情境图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借助模型图(小棒图、点子图、方格纸等)、表格等几何直观形式在头脑中形成问题解决策略并正确表达。
通过调查发现低段学生数学读图能力普遍较弱,教师培养学生数学读图能力意识也不够,经验也不足,而提升低段数学读图能力能较好发挥基础数学的启蒙功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掌握适当的数学学习方法,缓解儿童和父母学习焦虑,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双减政策才能真正落实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因此学生的数学读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对低段数学读图能力的实践策略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注重引导学生在数学情境图中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
最新版的北师大数学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以情境图为主,通过各种不同形式、丰富多彩的主题图为学生构建了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摒弃无关信息干扰,快速、精准找到教材情境图中有用数学信息,有效区分教材情境图与日常连环画的阅读作用。低段学生年龄偏小,侧重形象思维,教师可创新学生喜闻乐见地读图方式,从而可以提升学生问题解决效率,增强数学学习趣味性。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也需要借助形式多样的图画、图表、图解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因而,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种情境图的编排用意,培养低段学生的数学读图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途径。
如上图是一年级下册《十几减8》的内容,低段学生对主题图的阅读与理解不能停留在“只看、只想”阶段,教会他们用浅显的数学语言规范表达,养成认真倾听的学习习惯。这幅情境图可采用三种方式读图:按顺序读图、有目的性读图和图文结合方式读图,能认真阅读、理解文字表达信息,找到图意与文字表达的共通点,引导学生注重关键字词的勾画、阅读、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把信息和问题勾画出来,熟练、准确操作小棒图,动手“画一画”数线图、拨一拨计数器直观模型图,通过这些操作让学生理解十几减8的算理。也让学生明白算法的多样化,解决十几减8可采用破十法、平十法、想加算减。注重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激发学生数学探究兴趣,乐于学习、轻松学习数学,让“双减”落地。
二、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巧妙的方法阅读几何直观模型图
1、巧用“文字”阅读几何直观模型图
低段学生的年龄偏小,他们的空间感非常差,孩子的空间想象力非常薄弱,科学表明数学与空间感息息相关,对于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这两条思维链条来说,大脑通常是混合交叉使用,低段数学课学前后、左右、上下、东西南北方位、看时钟、点线面基础,学生学的蒙,老师教的苦,对低段学生而言,几何直观不仅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方法,观察、阅读几何直观模型图的编排特点,揣摩用意。在教学中我采用“文字”来解决学生几何直观模型图问题。如下图是一年级上册学习《上下》的情境图,学生空间感一旦乱了,读字、读词都是乱的。通过读题发现只有两个方位那就是“上下”,解决问题之前先把上、下的方位写上“上、下”两字,这样学生就知道上下的方位在哪里。从而轻松解决问题。
2、以“身体”为参照物进行定位
大脑总是以我们自己身体为参照物来进行定位。如果让你指出“北”在哪里,我们很可能会马上想到看前方或看向头顶,如果真的知道北方的位置,我们可能已经转到了正面朝北的方向。学会用自己的身体进行定位的第一步是教孩子轻松地区分左右。餐桌吃饭时,可以告诉孩子筷子在他的右手边,碗在左手边,当走到街道拐角处的时候可以用“我们要走街道的右边”来代替我们从这儿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低段教材精心设计出“情境+问题串”编排模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可读性情境图呈现数学相关信息,出示各种图表和图解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几何直观不仅是一种数学素养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符合低段学生数学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培养低段学生高效、专业的读图能力就是发展其观察、思考和理解等数学诸多能力的切入口和承载体!
数学是一门强调逻辑和推理的学科,自身思考能力、理解能力的高低对于个体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