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种植活动课程对孩子的教育作用
贵州省义龙新区龙广镇中心幼儿园 杨雪娟
种植活动课程是幼儿与植物、泥土、水以及各类工具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幼儿加深对植物的生长过程的探究,以及植物与泥土、阳光、空气、水等因素相互关系认知探索的过程。当下幼儿园种植活动越来越受教师重视,不断引导孩子发现植物生长过程的变化,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完善课程理念,将“儿童在幼儿园生活的实践”作为核心的课程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这一理论依据。大自然是一部实实在在的、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儿童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大自然不仅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也能丰富幼儿的思想,使他们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同时,也陶冶其情操,培养其美感,丰富其想像,使幼儿萌生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让儿童亲近自然,在自然的怀抱中参与劳作活动,而且认为在这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让儿童认识几种植物、动物,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养成各种养物的方法,即“在劳力上劳心”。我们认为,幼儿园的种植活动不是成人的需要,而是儿童的需要,因为关注生命是儿童的天性。同时,应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改变已往教师带领、幼儿跟随的局面,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让幼儿有独立思考和操作的机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劳动,发现存在的问题,克服遇到的困难。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还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我们往往只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很少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共存。对于我们来说,大自然是一个大课堂,我们不但能从中认识各种植物、动物,还能学习到很多被我们忽略的重要的生活常识。
为了使种植园地真正适合孩子们的劳作、观察和学习,我们投放了一些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工具及材料:和幼儿身高匹配的植物架,小型的水壶、水桶、扁担、箩筐、雨鞋和雨衣,以及尺、量杯、纸笔等用以观察记录的工具和材料,为幼儿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我们积极鼓励孩子们在情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幼儿发现小铲子损坏了,于是商讨修理的方法并进行修理,从而出现劳动工具的修理美容站,同时制定出爱护工具的守则,而教师只是起到支持、协助的作用。”又如:“幼儿觉得水壶装水太少而水桶又太重,开始尝试合作挑水。在种植过程中,幼儿不仅关注植物的生长,也进一步发展了协商、合作等社会性品质。”
“活动贵在目的,活动贵在计划”也是课程理念之一。制订科学的计划,可以大大提升种植活动的效率。例如:“在以往的种植活动中,我们往往想到什么做什么,今天掘坑播种,明天浇水施肥,新鲜劲一过便不了了之,过一段时间又重新掘坑播种……如此周而复始,实在没有多少意义。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没有系统的计划做支撑。在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们同幼儿一起制订了种植活动的计划,根据季节特点选择种植的对象。”例如,春季可种植番茄、毛豆、南瓜、茄子、豌豆、丝瓜、辣椒、刀豆、玉米、水稻等;秋季可种植卷心菜、白菜、青菜、菠菜、萝卜、小麦、蚕豆、马铃薯等植物。
孩子们在种植过程中不断探索讨论研究,当种每一种植物之前他们要了解每一种植物的生长属性,掌握种植的间隔距离等等;在种植的过程中,他们还要先松土、掌握适宜的种植间隔距离、记录种植的时间等等;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他们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用刻度尺测量植物的生长的高度,用温度测量液测量植物生长的温度,给植物园除草和植物施肥、浇水并记录等等;在植物收割的时候,他们要了解果实的成熟度,收割了怎么加工做成美食并表征活动过程等等。孩子们通过整个植物课程的活动,他们的收获是丰富的,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数学认知能力、手眼协调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从而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