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四川省广安代市中学校 陈明娟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再蹈匠人教徒式实施,要创新教学方法,使之新颖有吸引力。本文探讨了新课标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要求以及由此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要实现提效提质预期的有效策略。
关键字:高中信息技术 新课标 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其足迹已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新形势下,对信息技术教育又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怎样开展呢?当前课改的主题词是提效提质。那在此背景下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不是也应随着这种课改脉搏一起舞蹈呢?带着这样的追求我开启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探寻,希望找到符合自身需要和高中学生学情的教学途径。
一、新课标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要求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像以前只注重讲练结合,只要求学生会,而应该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整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二、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信息技术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门培训性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结合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几下几点:
(一)灵活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教学中过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设计任务要注意以下四点:
(1)“任务”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
(2)“任务”要有合作性。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
(3)“任务”要有生活性。“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设计任务时注重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信息获取”一节时恰逢国庆将至,我与部分学生讨论后布置一个任务:“我国庆旅游计划”。我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小组成员兴趣选择一条旅游路线,然后搜集信息,尽可能全面地设计一次旅行安排(如时间安排,交通方式,旅游景点等等)。每个小组成员满怀热情,积极地在网上搜集资料,认真整理,最后每个小组得到一个比较完整计划,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这样,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锻炼了能力,收到了预期效果。后来有学生说,国庆节他与父母出去旅游所走路线与我们讨论一条路线就非常类似。
(二)采取启发式教学法以诱思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惟”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现代教学理论中的启发式教学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中有效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呢?
(1)课堂提问是关键。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无须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大脑充满疑问。教师的提问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问题尽可能集中在教材的难点上,同时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衔接。问题还要紧贴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巧妙创设提问的情境。
(2)思维引导和知识迁移。从现代思维学的角度来看,思维是整理已知信息并考虑各种可能性,以有助于得出问题,以及对今后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注意思维的引导,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达到教学的理想目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学科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要时刻注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要在巩固、运用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培养学生想像力和创造精神。
三、加强分组探究活动中的评价实施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思想,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其评价方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关注过程性评价: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件作品,教师可采取自评一互评一教师点评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二是关注方法性评价。不论是任务完成还是效果达标,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作保证是不行的。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明确告诉学生我们评价不仅要对结果重视过程、更重视方法判断。三是个性化评价。学是为了创造,学习信息技术没有应试压力,但不是因为不考就不学。因为信息技术是项工具,是反哺生活、服务工作的利器。加强个性化评价就是看学生能不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中去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敬长平,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途径[J].教育学文摘,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