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课教学“五法”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陈万兵
在贯彻执行国家“双减”政策的同时,我们必须要做到高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近日,我仔细阅读了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一书,颇有感想:一堂课能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与教师的教学设计很有关系。该书提到了28种让学生最受欢迎的课堂,比如引用故事的课堂、让学生辩论的课堂、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课堂、有“小教师”参与的课堂、多方互动的课堂等。看到这么多丰富多彩让学生欢迎的课堂,勾起了我平时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五个常用教学“法宝”的总结欲望,我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这五个教学“法宝”,与国家要求贯彻执行的“双减”提质要求一致,这些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和理解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所实施的符合“双减”提质要求的五个教学方法是:角色扮演法、随机实验法、谜语引入法、以误导正法、短期任务法。
一、角色扮演法
在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内容中,有很多课文可以让学生找到合适的角色进行扮演,让学生找到合适的、准确的角色进行有声有色的扮演,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活动的快乐,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
本人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第2课《太阳系大家族》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地球的自转、公转引起的昼夜变化、四季变化现象。在课堂上请2个同学站在讲台边,A同学站立不动扮演太阳发光发热,B同学扮演地球由西向东自转、同时以A同学为中心绕着A同学转圈。在两个学生表演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B同学进行分析:B同学代表地球,B同学自己转动就叫自转,当他转到脸部面向A同学即太阳时,B同学的脸部这边就是白天、后脑勺一边就是晚上。当B同学绕着A同学为中心转圈时叫公转,公转一圈形成了一年四季,公转一圈约需时间365天或366天。让同学们通过这个表演更生动具体的理解了自转、公转的知识。
二、随机实验法
通过多年小学科学教学经验证明,孩子们最喜欢老师在课堂中做科学实验,通过做实验,孩子们理解知识变得非常直观形象,注意力也极其集中。抓住小学生这样的学习特点,我几乎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都要借助小实验来进行教学。有的实验并不需要我们做多么复杂的准备,只需要我们信手拈来身边常用的物品既可。
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第2课《太阳系大家族》时,需要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教材第47页用了整整一页的内容来描述这个实验现象。我当时在课堂上灵机一动,顺手找到孩子书桌里面的一根跳绳作为实验器材,先捏住绳子约三分之一处只有约一米的长度在空中盘旋一圈,孩子们计时约1秒。再捏住绳子一个端头,让整根绳子在空中盘旋,孩子们计时至少要3秒,从而让孩子们体会到行星与太阳距离越远,行星与太阳的公转周期越长。
三、谜语引入法
一堂课是否成功,我认为在课堂引入过程会起很关键的作用,开课就有趣生动、别开生面的引入新课,学生在整堂课的注意力会像磁铁一样被老师的教学内容深深的吸引。
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2课《地球的表面》时,是这样引入新课的。
师:老师先说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到谜底。
什么球,圆溜溜,背着高山和河流?
什么球,圆溜溜,种着庄稼盖着楼?
很多同学很快就猜到了谜底:地球
以谜语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随着老师教学的深入,孩子的注意力会一直被吸引,课堂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四、以误导正法
以误导正,顾名思义即用错误的现象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这个方法其实很多教育论著说到的是教师教育机智的运用。我平时所运用的主要是抓住学生出现的常见错误或教师有意出错来进行以误导正。
比如在学习《太阳系大家族》一课时,课本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目前,我们已知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50多颗卫星,无数的小行星、彗星等。”在做练习题时有很多同学把“彗星”的“彗”写成智慧的“慧”,我有意请一个同学写成“慧星”字样,很多同学居然没有发现错在哪里,于是我先假意表扬这个同学写得好,再在黑板上“慧”字处画了一个大大的“×”。同学们惊愕的盯着我,我最后让他们翻到教材仔细看看这个“彗星”二字该如何正确书写,孩子们终于恍然大悟,如此以误导正,孩子们会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以误导正还可以是老师有意写错或说错一些内容,让学生来纠错,从而达到记住正确知识的目的。
五、 短期任务法
一节课没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就会是一盘散沙,学生就找不到学习的目的,就不会产生预期的学习效果。在新课教学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和明确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是一旦进入科学的复习课时,就不容易找准当堂课的主要任务,作为教师主导的老师,一定要想好每一节课学生需要完成的短期任务,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有激情和动力。
比如近期学生大都进入了科学复习阶段,我在上每一节复习课时是这样做的:先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多少条内容的读背,每背完一条任务,就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任务表中打钩,到了一定时间(比如20分钟、30分钟),教师逐一检查学生读背的数量和质量,整堂课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样既激发了孩子背书的积极动力,又防止了部分偷懒的学生把一节复习课白白浪费掉。
总之,为了真正落实国家“双减”提质政策,让课堂效率真正提高,老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多思考让学生深受欢迎的、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