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有效途径
四川省邻水县城北镇长安中心学校 冯霞
摘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既是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也是提效提质的重要举措。本文探讨了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三条途径,分别是创新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产生探究欲、创设诱思情境激发学生大胆思考和注重导学引思增强学生自信。
关键词:初中语文 活力 充满 有效途径
课堂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对话的主要平台,也是教师通过智慧培育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平台,而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不是天然就有,而是教师智慧劳动所得,是他们与学生一道共同用心灵去触动对方心灵、用生命去点燃对方生命的智慧交融。在这过程中教师是主体,是用灵魂塑造灵魂活动的发起者,也就是充满活力课堂的缔造者。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重构语文教与学,使其焕发生机,既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教”初衷也是“优学”的前提。要贯彻这一思想,就要跳出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改变现有做法,突围“满堂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注重语言工具性,在以情感激发情感的过程中注重人文性,增强学生热情。让同学们在与教师、同伴互动的同时焕发出“我要学”的勃勃生机,释放出乐于进行语文实践的热情。使课堂活力永驻。经过多年的初中语文教育,我对激发学生热情、创造活跃语文课堂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我聊聊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产生探究欲
让课堂充满活力的首要要求就要使教师的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才能使语文课堂在学生“乐其学”过程中变得生机勃勃。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和目标选择不同的实施方式,而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方式而长期进行“满堂灌”。任何单一之法都会使人生腻,更何况静态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学情选择多样化的方法,让学生进入到师生双边对话中,让他们的心灵在互动中泛起思维和情绪的涟漪,从而和文本产生共振,激发起他们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和领悟的信心和需求,从而在心中点燃探究欲。
比如,在《五柳先生传》课中,我们可以通过演奏一首婉约婉转的古典乐章《莲》,把陶渊明的形象投射到智能一体机大屏上,使同学们在视听盛宴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再对陶渊明所作的《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等曾经学过的作品进行唤醒,从而使同学对陶渊明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在优美的古典音乐中尽情地朗诵课文,从而使他们对文本理解更深入。再通过互问途径激发灵感,让学生探究欲更加高涨,从而使课堂变成学生追逐知识的平台。这样,课堂上充满活力就变成了现实。
二、创设诱思情境,激发学生大胆思考
大胆思考是思维不受任何约束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才会有创新的可能。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结合教学新课标和实际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思维现实,提出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并适时让学生思考,以引起他们思考兴趣,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思想在思维中得到升华。比如《背影》一节,老师根据学生对教材的预习情况而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何在文本中不从正面途径描写父亲,而要用“背影”来表现作者的想法和情感?作家怎样描述他的“背影”有什么方法?为何作家要详细描写“穿铁路去买橘子”那个场景?文章中哪些地方出现了“背影”一词?“背影”在写作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假如要你去描绘爸爸的“背影”,你会怎么想?当这些问题一一冒出来时自然就会让同学们的思维受到诱发而进行思维,思维也跟着“活”了,课堂也随着思维而活了。
三、注重导学引思,增强学生自信
教学即活动,知识传授不是直白的告之,而是以活动为载体的分享授予。创建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则需要教师创设能触及学生兴奋点、需要点的教学事件或情节,让学生体验成功学习的思维成果。现代教学论认为导学引思的教学情节或载体就能让学生信心满满地去实现教学预期。即使在教学过程中,偶遇到学生的不积极学习作为也要“问个青红皂白”,不能过多指责,特别是在众人面时。例如,我在检查学生阅读实践效果时发现学生一个没有读教材就只接做题,出现了几个错误。这时的我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巧妙地化解了尴尬:“没事,我们先上火车再去补票!”一个笑话,既让现场的氛围变得轻松,也让同学们的精神放松下来。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她就回答了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赢得了全场的掌声。这一例子说明:我们应该尽力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取得实践胜利、品尝到胜利的快乐而提供平台和机会,并以此来引起学习的兴趣,让这些“弱势群体”活跃起来,让教室变得生动。要知道,课堂上如没有他们的参与,是无法有生气的,不仅教学是残缺的,学生投入的精力也是不充沛的,那我们育人就更不是全员的,也不是全面的。所以,让语文课堂有活力首先就要让学生自信、有动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师在“优教优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追求。只有实现于此,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才会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充分发挥出来,在获得语文知识建构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作为奠基教师,我们为了学生积极学应果敢地放下过分的“教以应试”做法,注重素质观,让学生在活力无限的语文学习中真正获得能促进自我发展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去应付考试那些东西。
参考文献:
[1]张秀芳,浅谈如何激活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J].快乐阅读,2021年。
[2]郑小波,关注生成---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学生作文辅导,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