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感悟
阿日奴日汗·买买提明
(新疆和田市伊里其乡北京小学)
摘 要:阅读教学,就是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或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语文课堂阅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就是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或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语文课堂阅读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与体验,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进行阅读教学,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谈点个人的感悟,与同行互勉。
一、创设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民主的教学作风与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他们才会去探索,去创造,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乐于阅读、敢于阅读、勇于阅读的心理空间。在实践中认识到,首先要塑造一个可亲可信的教师形象。使学生放弃心理戒备,轻松无拘地去学、去想,去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次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学生阅读创造力培养的温床。国外最新的研究,特别重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才会无所顾忌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教师的民主作风、自由宽松的氛围,既保护了学生的阅读创造意识,又给了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继续的信心和动力,也才能激活学生阅读兴趣。
二、灵活教法,激发学生自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在阅读教学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阅读自学的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玩出了名堂》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玩?玩什么?怎样玩?玩出了什么名堂?”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住整篇文章的脉络。
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搭石》《桂林山水》《燕子》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引导,培养阅读习惯
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就能逐步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林语堂在谈读书说道:“读书须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这可作为我们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面镜子。
1.培养查阅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难以认识、理解的字、词、句及查阅工具书,直到弄明白为止。如有辅助资料应尽量参照、查阅、以加强理解。
2。培养批注的习惯。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对领悟之处也作特定的标识,以备忘却,必要时还可用几个简单的词进行旁注。
3.培养做读书卡片的习惯。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4。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尽力去解答。
5。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交流可以使模糊的问题清晰,可以触发出新思想的火花,交流心得可以领悟整体、体味局部,并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让学生学会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四、延伸拓展,激励课外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要联系实际生活、要渗透到实际的生活中。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充分体悟文本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外的拓展和延伸。如在学习《小壁虎找尾巴》时,学生对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生长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收集资料,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读后感的演讲比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开拓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学生对活动的构思、策划过程都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品质。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把握教改方向,掌握教材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教学实际和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王燕骅:《现代小学阅读教学》,语文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景建功;浅议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