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答能力
雷金兰
(云南省永胜县仁和镇中心小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
学生在复习阶段,往往表现出听课认真、按时完成作业、遵守纪律等等“好的表现”,任课老师常被这种“假象”所蒙蔽。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听平行班级的课,学生听得很认真,上课发言也比较积极,可是任课老师刚刚复习完一个知识点,让四个成绩较好的同学来黑板前列方程,令我“惊讶”的是只有一位同学列对方程。听后我就反思自己的教学,从他们的反应上我觉得他们会。可他们没有疑问,也没有同学问过个别问题,这样就给我们造成会的错觉。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多提问,更要让学生多提问。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呢?以下是本人结合教学实践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给学生提问方法
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首先教师要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善于利用儿童好问及好奇的天性。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能让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外,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把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也就是把关健、要点提出来。这就看教师有没有做好引导、示范的作用。因为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
教师还要讲究实效性,要注重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方向性,灵活性。如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或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提问,可以从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引出问题,把问题趣味化;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得到否定后,能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根据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联系实际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又如,分数的分母为什么不能为“0”。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二、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的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利用课堂上讨论,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同学间提问题,常常不讲究提问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也可以让学生主动总结,每学完一单元,让学生自己总结都学了什么,再根据所学知识联想他有什么应用,这样学生就会问,“我这样解题行不行,我在这里加个括号行不行”等等问题了;也可以让学生想问题,把老师难住,看老师有什么反映,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提问的顾虑,课堂气氛也就会越来越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高.
三、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提问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害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这节课,新授后我让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小结,即先通分再比较大小。这时,有个学生大胆地站起来问:“为什么比较异分母分数非得先通分?不通分不行吗?”引来全班学生一阵笑声,而我不但没有批评他,而且对这位学生的大胆提问进行表扬,更以平等的态度、友善的语气将问题抛给了其他同学进行分组讨论。经过学生的讨论与争辩,他们竟获得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许多富有创意的思路。可见,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气氛会更轻松,学生会更主动探求知识,学生才有勇气提出问题。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四、创设贴近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提问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让学生参观学校开运动会,4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每位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了“4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400米赛跑,相邻跑道的运动员起点的距离应该多大?”的问题。
另外,提有联想性的问题。从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这两类事物可能是类似的,相近的,也可能是对立的,还可能是有因果关系的。学生就会从这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萌发提问的欲望。如在教学《人民币>一课时,学生在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学生就会想到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而没有3分、4分、6分、7分等面值的问题。
总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敢问、勤问、善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