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昌县思源实验学校 郭中芬
【摘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古诗 教学
一、古诗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常吟古诗,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培养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其诗学素养。小学古诗文教学要求:必须把古诗文教学摆在小语教学的重要位置,在教学方法上,紧紧围绕小学生的人文培养,改善古诗教学方法,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诵读、体验、欣赏,深层学习古诗,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丰富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
二、小学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古诗在小学语文中非常重要,但是在古诗教学中,常常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下面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一)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德国19世纪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往往靠单纯地讲解和背诵,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学策略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长期的被动灌注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能动性的弱化,缺乏创新思维、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教师为了让学生尽量不失分,平时教学中,训练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抄写、默写……教学方法呆板、枯燥,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缺少了学习的主动性,降低了学习质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那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
(二)轻视古诗内容与作者、创作背景的联系
对古诗的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感情,领悟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教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时候,忽视了与之戚戚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也是古诗的组成部分,许多古诗都是作者心情的体现、情感的抒发,如果不知道诗人和古诗的写作背景,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就不能说学会了古诗。
(三)忽視对诗词意境的领悟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古诗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的是古诗字词的理解掌握。其实,古诗之美重点在于意境,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都非常清楚。教师往往以本(教材)为本,目标定位、教学设计往往把解词释意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总是让学生读读诗句、想想意思,以为只要把诗的意思理解了,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而忽视了古诗意境中美感的讲解和品味,其实学生单单只是读懂了诗句的意思,却没有加入是要表达的感情,自然不能体会诗的意境。
(四)忽视古诗阅读,死记硬背
古诗的背默固然重要,但跳过朗读这重要的一步,背默不免有似空中楼阁了。可是,直到现在仍有一些人推崇小学阶段诗词的死记硬背,认为这样做既有利于记忆的开发,又可增强学生的音韵感。在很多古诗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学了生字读一、二遍,理解诗意后再读一、二遍,一首诗学完,总共读了三、四遍,很难从心里记忆,那么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学生就只会死记硬背,但只是短暂的记忆,久了就忘记了。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导语激趣
在上课的时候,运用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抛砖引玉,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如谜语激趣、提问激趣、图象演示激趣、诗词铺垫法激趣等,引导学生尽快的加入到学习中来。由此可见,吸引人的导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春晓》一课时,开始上课,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师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非常喜欢春天,同学们愿不愿意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就此引出新课。
2.吟诵诗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吟诵教学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朱自清与叶圣陶先生联手合著《精读指导举隅》,反复强调“吟诵”的重要性:“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让学生通过吟诵教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这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二)了解诗人和创作背景以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古诗教学一定要重视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生平事迹,他所处的时代特点,他的创作倾向,他的作品的风格特点等。如果能将古诗与作者、创作背景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理解古诗的内容,把握艺术手法等。将会使小学生更深刻地领悟诗中感情,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喜欢听故事是小孩子的天性,在小学生的心中,听老师讲诗人的背景就等于在听故事,讲解作者以及写作的背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领悟古诗意境
古诗主要是通过塑造情感鲜明的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情感的。作者选用什么样色调的意象,就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不同的语言意象表达不同的情感,古诗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如:“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梅、菊”有高洁品行;“松”有凌云之志;“柳”有温柔之美,又兼轻薄之嫌,同时“柳”在唐宋诗词中还特别地被赋予了“惜别怀远”之意。
1.逐字分析,品味语言
这是与基础知识讲解相互贯通的教学方法,在古诗重点字词的讲解过程中,通常一两个字词就可以表现出深远的意境。其实基础知识中重点词的分析就可以让学生看到一幅幅美丽的诗画。古诗词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通过品词析句,深入体会,让学生感悟情境之中的深刻内涵。
2.图文结合,感知诗意
在小学课本中,古诗的文字和图画是结合在一起的,诗画结合是用图和文两种不同形式表现同一事物、同一内容。因此,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文是教好这一类课文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先看图,后学文,边看图,边学文,凭借图画,建立诗句概念,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图画和具体的语言环境重点解决生字的字义。自古“诗画”就是连在一起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宋大文豪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句道出了诗与画的共通性。诗歌追求意境美,它着力用优美的文字渲染意象,营造意境,使读者能切身体会诗中的画境;图画追求蕴意美,它是用具体形象的物象传达情感,让观赏者能感受到画中的蕴意,两者的关键都是紧扣“意象”和“物象”。
3.发挥想象,感悟意境
古诗都有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意蕴。如果我们在学习诗歌时,能想象出诗中描绘的画面,那么诗的意蕴就自然显现出来了。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只有展开想象,才能丰富古诗的内涵,唤起学生内心的视象,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形象美、意境美,进入古诗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四、结束语
总之,古诗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古诗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古诗,记忆古诗,了解诗人的心境,深入体会诗人情感,达到热爱古诗,热爱古典文学,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