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渗透语文教学
李竹青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灵源小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生成的前提是课堂的真正开放。
一、营造和谐氛围 促进互动交流
情感态度在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互动首先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地开展各种教学互动。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和谐的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渴望宽松的课堂气氛,喜欢“善解人意”的老师。因此,要创设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喜欢某个教师,就喜欢上他的课,学习效果也好;不喜欢某个教师,就不喜欢他教的科目。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吧。可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很多名师在上课之前都非常注意与学生进行课前几分钟的互动,建立和谐、安全、活跃的心理气氛,为课堂互动教学奠定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平等对话、参与、构建,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间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更加人性化、更有效率。
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立足课堂蹲下身来把自己放在学生的立场上,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交流、讨论,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亲近感,从而高效度地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我曾看过一位教师教学《搭石》的一个片断: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
师:不错,这种渡小溪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生2: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
师:你体会得很细腻。
生3:我觉得搭石很难走,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走得慢就容易掉进水里。师:他说的意思,家乡有一句俗语,叫作——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相机板书)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对搭石的理解是多元的,有的觉得搭石很方便,有的觉得搭石很美,有的觉得搭石很难走,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没有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民主平等的意识把课堂教学引向了深入。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渗透着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实现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互动、创设互动条件、消除互动障碍,激发学生乐于互动。
二、创设有效情境 提高互动效应
教学互动的关键在于课堂情景的创设,只有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产生互动的欲望。在教学中要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经常采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竞赛等这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下自主地进入到学习场景中来。比如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我设计了一个谜语让学生猜,谜底是“月亮”,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体验的热情,我出示晴朗夜空图,让学生谈谈看后的感觉,激起了学生对美妙夜空的向往。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老师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去实践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充分体现出教学效益。
三、善用激励性评价 提升互动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手势,一句发自内心赞美的话,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如:“你说得真好!”、“你真行!”、“你真爱动脑筋!”、“真棒!”、“老师真佩服你!” “好样的!”等,也可用眼神赞许、点头微笑、伸大拇指、抚摸学生的头、鼓掌等动作,有时印一朵小红花,贴一个笑脸、一颗星星。还可以用评选“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方法。
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产生上进的动力。一位教师在执教《掌声》这课时,请一位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回答问题,然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全班同学送给他掌声。相信这掌声一定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今后一定会更大胆积极地举手发言了。
教学互动必须注重实效,要尽量避免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的“互动”。 让有效的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思想交流的地方,思维碰撞的地方,情感沟通的地方。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