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应用
罗红兰
(云南省永胜县三川镇清泉小学)
教学改革要求实现师生双方和谐共生与发展,目前,课堂教学处于新旧交替的门槛上,教师应该如何把学生从旧的教学模式引到新的探究性学习的轨道上来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几点体会。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要真正做到“六个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程总目标”里,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因此,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真正做到“六个重视”,即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重视发现和提出问题,重视方法和技能培养,重视交流和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
二、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
在语文学习中,要把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效果更好。探究性学习的优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点是:时间多,实施难度大。而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优点是:学得快、学得多、效率高;缺点是:被动接受,不利于培养创造力。首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要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知识构成、社会经验程度、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第一,对中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其学习方法和知识均欠缺、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实施探究性学习难度大。此时就应该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了。即是说,探究性学习不能乱用。例如:“湛师实验小学借助湛师化学系的的设备,组织小学生亲自孵小鸡、养小鸡,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这个假设虽然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但这种学习是难以实现的。第二,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即可适当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例如:“湛师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就《拔苗助长》这一课进行探究性学习,把学生分成拔草实验组、资料查询组、社会调查组进行探究(在周末完成)”这个假设,即是可行且极为有效的。再者,人不可能事事都去经历,不能什么都让小学生自己去研究。因为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和掌握别人的间接经验和知识,探究性学习虽重要,但“好事也别过了头”。探究性学习耗时较多,难度较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意识,至于具体的探究行动则不宜过多,不能滥打探究招牌,要“该出手时才出手”。
三、强调实践应用
强调实践应用,突破“探索性学习”的难点。语文学习要充满“探索味”,有时往往需要提供一些非常规性的实践内容。只有在一些朴素丰富的环境中,学生的探索能力才能得以真正的训练。但有时候,探究性学习往往受制于模式化的课本知识而呈现按部就班的弊端,从而使探究缺乏一种“非常规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打通课堂与生活的隔阂,给于学生实践应用的机会,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中提高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性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方面,可以引领学生参与真实的实践应用。生活是无限大的研究课堂,日常生活中有大量能触发研究性思维的问题。这些学生的“身边事”、“身边物”,有“亲和力”,能使知识与应用之间建立最紧密的联系,能激发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主动学习新知。例如在每一座城市里,霓虹灯闪烁,广告牌林立,它们装点了城市,但美中不足的是有许多错别字。我就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一情况,上街作深入细致调查,发现了许多问题。如:广告牌油漆剥落,有些字残缺不全,模糊不清,错别字很多,引起各种笑话及误会。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发现问题,而且学会怎样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锻炼了交际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而且学会了合作探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在不可能参与真实实践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一定的素材,创设适宜的环境,参与模拟性的实践应用。比如上口语交际《买文具》,老师就可扮做售货员,让学生买文具。在模拟的语言环境中学会如何做到文明地买好自己要买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切实转变观念,将学生放置在探索者的位置,将学习过程作为知识的探索过程看待,时刻关注让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得以发展,那么,语文课堂必将因浓郁的“探索味”而精彩无限!
四、赏识探究结果
曾经盛行的成功教育的主旨就是让学生充分享受的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更持久的动力。探究性学习更是如此。首先,学生探究学习的结果,要形成结论,要用书面、口头、图表等形式展示,要通过表达使探究结果外显化;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要十分关注,要让学生觉得他们所干的事情是十分受老师重视的,从而热情的投入;再次,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特点,体力特征,果子挂的太高,其味道再诱人,学习上力不能及,也会放弃;最后,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哪怕是一丁点,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其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再探索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