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注重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邓 杰
(四川省巴中绵实外国语学校)
“育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就要求语文教学首先要把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作为重要教学任务。语文课程浓郁的人文性就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化感悟,这也正是语文文本的魅力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囿于教材、教参的束缚,变成了教参的“二传手”,学生所学习的文本也是被教师、教参成人化的文本思想,这种强化拔高式的文本解读,把丰富多彩的文本、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程式化、单纯化,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学习效率低下。《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作为教师并不要精心去打造自认为充实的课堂教学,他只是一个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他的职责就是在创设的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释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新课程教学应充分提倡个性张扬。那么如何去张扬学生的个性呢?下面谈自己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构建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情境
1、让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个性解读。小学生思想单纯,很难在课文解读上有所突破或创新,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展现思维个性的空间。在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比如教学《爷爷和小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么问:“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课堂上的学习,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出回答。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像天上的小鸟,无拘无束。他们有的会紧密联系课文认为爷爷是个爱护树木的人,小树呢又是知恩图报的;有的会结合第二幅插图和平日所见所闻,提出树木能帮人们做很多事,应该爱护树木,搞好绿化……学生的回答是很难预料的,因而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促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2、鼓励学生深入进行自我反思,学习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期待”强化“自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自我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一般地说,实现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我还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吗?我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以此调整和深化学习活动。3、鼓励学生以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教师可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语文,从而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使情感得到升华。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是听、说、读、写,也可以是演、画、唱、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二、让学生开展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学生在独立自主的感悟中必然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应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都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篇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教师应珍视、尊重学生独立的阅读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孙建锋老师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唤醒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开展创造性阅读。教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在阅读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好,请你写下来,一起交流。”学生读书后发言,学生:“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觉得这个比喻有颜色、有形状、有动作,令让耳目一新。”教师:“是的,这句话写得的确非常好!因为它写出了树的活力,体现了树的色彩美、形态美、动态美和生命美。”学生:“书上说:‘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读了这句话,我很受启发。同一样的树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同一个班级找不到相同的学生。”学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天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教师:“说得太好了!”学生:“由‘回归大地的根’这句话,我想到了‘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树’。”教师:“噢!你怎么会想到这句话?是不是哪一句古诗改装的?”学生“是的,我曾经背诵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觉得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都是一样的。”教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孙老师送给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从北京香山上采摘来的。”学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许多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都有自己的位置。”教师:“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在师生情感的碰撞中,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良好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