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第八中学 朱恩健
摘要:在今天,“生态”已经不再是自然的专属名词,而是成为一种“生命”与“和谐”的象征。在“生态”理念全方位渗透的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也开始成为其“试验场”。本文旨在从生态课堂的概念出发,探索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生态,即是以“生命”为主体,追求各关系间的“和谐”,以便构成有参与、有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理念对于高中数学而言,恰好能够改善其学科性质带来的沉闷化和枯燥化局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将“生命”与“和谐”全面贯彻在课前、课上和课后,保证生态落实的细致化和全面化。
一、“生态课堂”概说
生态,本义即是在自然环境下,生物之间形成的各种和谐联系,这些联系共同构成了生物系统,而这种和谐的系统即是生态。在今天,生态的含义不断延伸,已经不再仅仅限制于自然层面,其核心理念“和谐”“生命”更是成为课堂教学的新风向,这就是“生态课堂”[1]。
在这种模式中,课堂地位就相当于“生物系统”,学生就是该系统中的“生命”象征,教师则等同于“生命”者的伙伴,二者共同构成系统的“和谐”。这种模式不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还保证了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关系,有助于高中数学实现高效化目标。
二、构建策略
(一)教学生活化
在生态课堂中,“生”是一个重要标准,这不仅是指“生命”的主体显现,更是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第一,内容生活化。这主要是针对教师的课前设计。要想保证课堂充满生活化,就先要保证教师设计的内容与生活相贴近,符合学生的生活认知[2]。
以《平面向量》为例,教师在设计时,可以将其与汽车行驶结合起来。例如:马路上三辆汽车A,B,C,其中A与B的主人是好朋友,二者相约去吃饭,于是他们在向南行驶了500米后停车,C则需要出去办事情,选择了相反的方向,行驶了大概500米后停车。此时,教师帮助学生理解A与B同向同量,即是相等向量,A与C反向同量,即是相反向量。其中A、B、C行驶的距离即是他们向量的模。这样,学生因为生活中经常看到汽车行驶,在听到这样的例子时必定会兴趣高涨,不仅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欲望,还能帮助其在今后的生活中观察这些现象时自觉的学会思考。
第二,方法生活化。这主要表现在教师运用工具层面上。在讲解某些学生想象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除了借助电子设备实现模型重建,还可以借助一些生活中的工具。这样,教师不仅节省了制作课件的时间,还保证了学生观察、体验的直观性需求。
(二)主体生态化
“生命”与“和谐”,共同构成了高中数学的生态课堂。因此,想要实现课堂的生态化目标,就必须保证“生命”在此过程中担当着主动者形象,而“和谐”是贯穿这种课堂的主线。但是,这种课堂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即是师生之间不平等的对应关系,使得教师很难兼顾所有学生的情况。因此,寻求一对多境况下的“和谐”就成了今天生态课堂的难点和重点[3]。
以《等差数列》为例,教师在讲解某一道具体的题目时,例如:现有一组数列,其中前十项加起来的值为310,前二十项的值加起来为1220,求解Sn。因主体的不同,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途径找出答案。教师在此过程中,就要逐一验证学生的方法是否正确,让其从内心感觉到自己被认可。同时,教师在逐一验证时,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他人解题思路,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样,学生自主解题过程就是“生命”主体的显现,而教师接纳学生不同的思路,并对其进行验证,满足学生被认可的需求,就是“和谐”的体现,这完全符合生态课堂的标准。
(三)方式多元化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从多个层面、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实现“生命”与“和谐”目标。
1、自主+合作
无论是知识讲解,还是习题讨论,教师都要善于寻找契机,让学生变为学习的“掌舵者”,而课堂则是其发光发热之地。以《直线方程》为例,鉴于知识推导途径的多元化,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自主推导,大约3min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前后桌讨论,交流其在推导时的思考角度、采用方法、套用公式等,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化和成熟化。在此过程中,教师“退居二线”,成为知识传播的推动者和维序者,实现了课堂的“生命”与“和谐”目标。
2、和谐互动
在新课堂下,“和谐”成为贯穿高中教学的主线,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欣欣向荣的局面上,还体现在教与学良好的交互关系中。因此,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细心观察学生听讲的状态,一旦发现学生流露出迷茫或者厌烦的表情时,就要适时停止讲课,插入与内容有关的小趣事,重新吸引学生的目光。同时,教师还要自觉将自己与学生看成一个整体,不仅要担当知识之船的领航者,还要成为学生“航海”的陪伴者,提升自己在多种环境中转换身份的能力,实现师生关系“和谐”化目标[4]。
3、课后反思
“和谐”与“生命”,不仅要体现在课前和课上,还要体现在课后。这是因为,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生态课堂才能走得更远更快。因此,教师在课堂之后,还要反思自己教学是否实现了至善至美目标,“和谐”关系是否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以及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再行优化。这样,生态课堂才算真正实现了“生命”及“和谐”目标。
三、结束语
生态课堂,不仅讲求“生命”的主体性,还讲求师与生的“和谐”。这对枯燥的高中课堂而言,无异于一剂“强心剂”。因此,教师革新传统的理念、方法及模式,探索生态教学之路就显得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闫树芝.高中数学的“生态教学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33-133.
[2]耿静.高中数学生态课堂构建[J].南风,2015(26).
[3]翟网芹.高中数学教学中生态课堂的构建[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6(9).
[4]黎明,魏有莲.高中数学生态课堂中教学情境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