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
李 炯
(四川省平昌县元山小学)
数学的教学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创及精密的思考能力,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体参与作用,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潜能和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了向40分钟要质量,让数学走向生活化。
一、实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的涵义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品质。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欲望;创新情感是指探索的兴趣、创造的动机、冒险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严谨的态度等情感因素。数学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相互影响,共同保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它们在创新教育中既起着动力的作用,又发挥着教育目标的功能。所以要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核心。从思维种类上看,在数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它们的综合作用,辩证发展才能产生创新思维。小学数学的创新能力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三个过程中都有体现,并具有各自的内容和特征,在培养过程中我们不应当顾此失彼,而应当注意它们全面、综合的发展。在创新的能力形成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观念起着桥梁或导向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创新思维品质,创新思维品质是多种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思维的深刻性和发散性是创新思维品质的基础。思维的深刻性反映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而思维的发散性,体现着思维的流畅、变通和独特,它们从思维的“横”和“纵”两角度反映思维的水平。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改变思维过程,寻找新的途径。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求新颖、求独特、求发展,标新立异的思维品质。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品质。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它们全是由思维的深刻性和发展性引申出来的,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综合地体现了创新性思维品质。
二、实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的几项原则
要构建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首先要从创新教育的内容出发,探讨教学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情感性、主体性、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应用性)、技术性是需要贯彻的原则。①情感性由于创新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相连,为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情感在创新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创新、敢于创新。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楷模作用,用自已的创新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调动学生,并充分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使评价具有公正性、及时性、求实性和发展性,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创新过程,并体验创新的乐趣。 ②主体性主体性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要靠他们主动思维去获取,创新教育也只有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创新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创新教育的立足点必须由“教”转变为“学”。③活动性活动性是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创新教育依赖学生对再创造过程的深层次参与。因此,教学要提供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等探索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④技术性它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计算器、计算机、网络教育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是沟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重要纽带,为创新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逐渐发展到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动手,主动参与的形式。并利用它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间交流的活动环境,优化教学过程。
三、实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
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小学数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之一,是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把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学到活的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将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归纳为:“精干引导,勇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创新”。
1.精于引导。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①围绕教学的目的,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引导点”,明确中心,突出重点,循循诱导,通过引导启发创新思维;②营造宽松的、富于活力的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善于经常运用多种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教学;④精心设计具有创意的、适合学生水平层次的、有机联系的问题、素材或情境,引导创设多种课堂学习的活动方式;⑤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2.勇于质疑。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相结合。从这一认识出发,在课题研究中将课堂教学中勇于质疑归纳为教师质疑引导和学生勇于质疑两个操作要点。要求教师善于提属于“缺陷性的问题”,教师质疑后,这类问题的情境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信息,从多方面来确定,答案可能并不唯一,可用多种方法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广泛提倡学生质疑问难,算法多样化,学会多维度思考问题,鼓励别出心裁。
3.善于交流。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学信息运用多维传递方式进行,通过认知与情感的互动,人际交往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出现多维互动局面。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模式,使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个别学习等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组成部分。重视优化课堂教学交流组织方式,要求创设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师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任何时候都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求运用多向交流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师主与现代多媒体信息源实现多向交流。
4.乐于创新。即要求教师要树立起创新型人才观念,乐于突破常规,开展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形成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的教学个性,强调要求学生能够以创新的态度对待学习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