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指导策略
赵健铨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第六小学)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因此转化学困生应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在关注全体学生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更特别关注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一、创设条件,实施赏识教育
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一位成绩很好的学生由于一时不认真而做错了,几位成绩很差的学生做对了。我就在班上说:“你看做错题的这位同学虽说原来的基础比较好,可是一不认真也就把题目做错了。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上课认真了也完成的很好。在老师看来,学习基础对学习影响与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影响相比较要小得多,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影响才是最大的。”经过这一次教育,这几位学生的习惯转变很大,上课、做作业也认真了许多。
二、因材施教,提高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困生”与一般学生发展水平相比,不但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起点较低,而且各人的特点和形成过程不一样,各自的起点以及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的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对他们应该降低起点,把起点放到只要他们努力一下便可以到达的水平上。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按要求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地分解成若干合理层次,分层推进,把产生挫折的频率减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学困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好,不断增强学习进取心,强化学习动机。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学困生”来说,要培养他们的良好作业习惯。在平时批作业,采用面批,一发现“学困生”有较好进步时,就会特别给以指出表扬,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会,这样慢慢的他们就会对数学喜欢上了。
三、改进教学方法,缓减两极分化
①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必将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目标的确定、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②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提高课堂效率。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条件。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们要学会创设情境,学会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跟着提高。③提高小组合作,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优等生凭借敏捷的思维在小组中充当着核心人物,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困生,只能在边上默默无语。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分工小组成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让学困生也学有所获。
四、加强指导、培养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注重启发“学困生”,细心引导“学困生”。对这样的学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通过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可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养成课前自学习惯,课前先自己学习一下教材,把有困难的地方留在课堂上解决。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这样学习起来目的性才更强,学习效果也更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和能力。要成功转化数学“学困生”,除了依靠教师的力量,还应努力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如充分发挥学生同伴、家庭等各种的作用,共同促进“学困生”的成长。以积极的、宽容的心态与他们相处,帮助其建立自尊、增强自信,共同促进其有效转化。
五、、通过赏识教育提高“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经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由此可见,赏识教育对“学困生”的转化是何等重要。为充分发挥赏识教育对“学困生”的转化作用,要做到:善于关心“学困生”,给“学困生”前进的勇气;善于赏识“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其进步。因为“赞扬学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高明。”;善于用赏识性评语,增强“学困生”的自信。有意在批改完之后加上一两句饱含感情的评语:“你真棒!”“加油!”“你是好样的!”等等。这样做,不仅是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肯定,而且也是对他们的鼓励和促进。
总之,我们要善于找出“学困生”成因所在,叩开他们的心扉,助其开启智慧之门,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努力探求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