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计量单位教学中,学生建立单位的实际意义是难点。通过联系生活,认识单位,形成正确表象、寻找参照物,建立鲜明计量单位表象的拐杖、活动体验,加深计量单位的表象、、反思辨析、保护热情,迸发体验的兴趣是计量单位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计量单位 教学策略 兴趣 参照物 反思辨析 ;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瑾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知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在二年级,学生需要学习的计量单位有长度和质量单位。数学课程标准将长度并入“空间与图形”领域,质量单位并入“数与代数”领域。计量单位是数学教学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一对矛盾。抽象是孩子不易理解的根源。孩子们在理解一些抽象问题、抽象事物时总是存在客观上的认识和接受的障碍。所以使得计量单位教学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经历了一次次不完美的课堂教学和一次次改进后,对于二年级计量单位的教学,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下面谈谈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联系生活,认识单位,形成正确表象。
表象就是人们感知过的某一事物,其形象常常会在头脑中以痕迹的形式保留下来,以后这种事物虽未出现,但有一定条件的刺激下,它的形象仍会在头脑中再现。心理学研究表明,感知材料越丰富,活动体验越充分,建立的表象就越清晰。
计量单位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这些抽象的计量单位变得形象直观,生动具体,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学生的认知世界,在关键处,用一些看似“拙笨”的策略,为学生架起从“直观”到“抽象”之间的桥梁,使直观到抽象之间的过渡没有断层,让学生充分体验从“直观”到“抽象”之间的过渡和演变。
二、寻找参照物,建立鲜明计量单位表象的拐杖
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表象不稳定,是变换的,流动的,表象不鲜明,是比较模糊的、暗淡的。当实物离开眼前,脑中的印象会逐渐谈忘,当再忆时因没有参照标准而偏离实际的概念。因此,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还应给学生的计量单位表建立参照物。把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为参照物,如1厘米相当于手指宽,1分米大约是一拃长,1米大约是小朋友两臂张开的距离或是课桌的长,1秒是嘀嗒一下,或是红绿灯的数字跳动一下,1平方厘米大约是指甲盖的大小,家中的一袋盐是1千克等等。有了参照物,当学生再忆时就有了凭借。
三、活动体验,加深计量单位的表象
表象存在于人的脑中,体验积累于人的心里,表象与体验都不能由外界输入,都不能仅靠语言加以描述,只能发生在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在一课时的计量单位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还是比较简单的,当数量有所提升,变成几立方厘米、几立方分米、几立方米的实际意义时,对学生而言是一次艰难的提升。我们用头脑中刚刚建立的表象进行估一估的活动,在猜测与验证中修正表象。在体积单位教学时,我让学生估一估橡皮的体积、课桌的容积,音箱、电视的体积、教室的体积,并拿出实物模型进行比较。在千克单位教学时,准备多种实物如一袋苹果,一袋黄豆,一桶水等等,先让学生拎一拎1千克的盐有多重,再拎一拎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电子称称一称具体有多重,让学生在猜测、验证、交流中不断修正千克的表象。
四、反思辨析——在数学思考中强化认识
没有思维的数学不是真正的数学,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辨析。记得一次听“吨的认识”一课,教师在小结时问:说一说,哪些物体不能用吨作单位?于是学生一个劲地往质量比较轻的物体想:一桶矿泉水、一个书包、一只蚂蚁……这样的提问完全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学生不经过思考就可以说出一大堆的答案,对于“吨”的观念的建立意义不大。
再回到前面“吨的认识”课前对话这一例子,一般教师让学生进行猜想后会忽视“修正猜想”这一教学环节,以至于到最后学生对“错误猜想”仍然记忆犹新,而把正确的结论忘得一干二净。而这位教师在课结束前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你刚才举的例子哪些一定不是1吨?学生结合课中的体验活动,反思先前的猜想,进行理性的辨析,得出“狐狸、高山、大米等的质量都不会是1吨”的结论。猜想之后的反思修正检验了体验的效度,让学生的数学思考走向深入,同时也很好地促进了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涉及计量单位内容的教学课时虽然不多,难度却不小。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认真分析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所在,深入研究该类课教学的要点,着力于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关注体验,关注思维,使学生学有所获。
五、保护热情,迸发体验的兴趣
费舍尔认为,“给学生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空间”,才可能有想像力,才可以进行创造。计量单位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上课居然上到了,学生非常有兴趣。但因为教学活动的丰富,在课堂中,学生往往是跟着教学整齐划一的学,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不到张扬,如果教师不给学生以机会和空间,那么随着课堂的结束,学生只是淡然的把它归入到必学的数学中去,成为学业的一部分而失去了兴趣。在学完厘米和米后,我在课上留下十分钟让学生拿着尺子,离开位子,三五成群,可以在教室,甚至可以是整个校园找自已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既丰富学生的感知,建立了空间观念,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也许学生还发现不是整厘米的,还需要更小的单位,还有用更大的单位,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为后继学生奠定了基础。
总之,对于计量单位这些抽象的知识的教学,教师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生动地还原知识形成、知识应用的场景,使抽象的知识传承呈现得灵动而鲜活。让学生建立计量单位只有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建立深刻的表象,建立典型的参照物,并不断再现,是学生建立计量单位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