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磊 湖北省恩施市舞阳中学
为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也要求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经过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创设情景,让学生体味言外之意;能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切如动情点;能触动学生内在潜质,实现共同创作的愿望,激发情愫,产生写作欲望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的学生学习语文为“苦”之者大大多于“乐”之者。致使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可以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如执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诗的意境相近的课堂氛围,选择钢琴曲“星空”,并用powerpoint展示几幅城市夜空灯火闪烁的图片和暗夜星空的图片。再自定义动画使诗句字幕式的出现。在一幅城市夜空与星空相互辉映的图片上,此时要求学生不用看书,只需注视画面倾听范读。学生很容易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这种学习氛围是传统的讲和读所无法实现的。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
二、调动多种感官,在快乐中学语文。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成长。例如,在讲授《孔乙已》时,通过运用幻灯片插播电影片断的形式,将孔乙已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再现出来,自恃知道“茴字有四样写法”的迂腐,“窃书不能算偷”的狡辩,“排”出九文大钱的神态,都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封建社会下底层文人地位的低卑、性格的迂腐和难以名状的不可救药。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比教师生搬硬套的讲解要省力得多,要形象生动得多,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不仅能一目了然,还能在快乐中学习。“如临其境”中学习课文,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作者立意、用笔的理解,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帮助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能力。
语文课借助录音、录像、幻灯等多媒体手段,延伸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是一门语言的文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甚至是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身世,不同的自存空间,不同的研究领域,向读者传达了他们各不相同的思想。所有这些原因都造成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困难。如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当时的历史环境知之甚少,胸怀报效之志的诸葛亮年龄渐长,而当时曹魏政权日益强大,恐“匡扶汉室”之夙愿难酬,愧对先主知遇之恩,因此“涕零”奋笔,出此名篇。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将当时三国鼎立局势图用幻灯的形式投放出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作品的写作背景,对文章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将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北伐的片断展示给大家,有助于同学们加深对诸葛亮忠心报国之志的认识;可以通过播放播音员课文录音,体味抑扬顿挫的魅力,体味作者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浓厚感情。
四、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学得更多。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必须靠人的生理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人认识的基础,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的数倍以上。如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时,我们可以利用演示文档将更多的现象罗列出来,并配以相应的图片和解说,特别是名人关于创新精神的论述和成功的故事,使学生形象生动地感受到打破禁锢、创新思维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对于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所包含的信息量必然过少,很难让学生能够有更深的印象,难以在内心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现代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把课文中所涉及的声音、图像更加细腻地再现出来,老师还可以把每一篇课文的字词要点、艺术特色、写作特点等内容进行集中表达,可以有效地节约课堂时间。一个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师,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调动所有媒体恰当操作,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加大教学密度,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投入积极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媒体为中介的整个课堂得到了优化,教学的密度加大了,教学的效率提高了,还能减轻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
五、激发情愫,产生写作欲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正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图画的解说,由对课文的理解过渡到学生自己的口、笔头作文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例如,笔者在《展开想象,拓宽思路》作文课中,就借助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希望工程”、“环境污染”、“战争”等富有时代气息的三幅图画,引导学生写作《假如我有七十二变》,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作文课因而充满趣味。学生根据教师展示图画,展开想象,使作文课更富想象,最终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使多媒体用得恰好处,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其设备的各种功能与优点,将不仅扩大了知识的容量,而且激活了语文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