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
杜永芳
(湖北省恩施市三岔镇初级中学)
教育学生到底教育什么?培养学生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什么?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理念,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语文教育方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择取丰厚的古今中外文化,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它包涵伦理、道德、艺术审美、情感、哲学思想等元素,熔载道、载情、载史于一炉。语文课本所选文章大都是古今中外的文章精华,文学名篇,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思想,多姿多彩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语言美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在课堂教学上要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忘情其中,欲罢不能。提倡“重读背,轻讲析,重陶冶,轻灌输”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开辟语言积累途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并对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出了阅读及背诵的量化指标。语言积累不是对语言现象的简单记忆,而需要经历一个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的复杂过程。语言积累的内容很广泛,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加强这几个方面的语言积累:1、语言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知识的逐步积累和丰富。2、语感的积累,积累语言中所蕴含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3、语言法则的积累,包括词法、句法、章法和修辞法则。4、规范语言的积累,如课文精彩片断的记忆,优秀诗文的背诵等。
如何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呢?研读教材和课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根据课文的训练要求,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实验教材的课后训练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一读,写一写”;二是课后练习题。“读一读,写一写”涉及到的主要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的基石,没有基石,就不能建立起高楼大厦,古人云“熟读唐朝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只要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教师应持之以恒地指导和督促学生读写记忆。在方法上可以灵活,比如除了读读写写外,还可以采用造句、联词、组段等等。让学生在活学活用中,内化语言材料,增强积累的效果。另一方面是课后思考探究题,实验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一般包括整体感知,文笔精华和延伸拓展这几方面的内容。这些少而精的研讨练习题,既有对课文全局的把握,又有对课文细节的关注;既立足于课文本身的思考研究,又有以课文为基础的向课外的延伸。教师在处理这些练习时,应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深化语言积累,在泛读中丰富语言积累。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再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不断扩大阅读面,指导好课外阅读。
2、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课开设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构建了语文学习的大环境。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设计了“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可以通过这次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尝试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搜集家庭、校园和社会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注意街头语文和广告语言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体味语文的魅力,积累鲜活的语言。
三、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要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学习习惯包括的内容很多:1、常规习惯,如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上课用心听讲并做好笔记的习惯,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与教师同学质疑交流的习惯等。2、阅读习惯,如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默读的习惯,边阅读边圈点批画的习惯,背诵古诗文及课文精彩段的习惯等。3、写作习惯,如经常收集信息及趣闻的习惯,多写随意文章有创意地表达的习惯,先写题纲后作文的习惯,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书写工整及讲究格式的习惯等。4、口语交际习惯,如使用文明礼貌语言习惯,讲话注意对象和场合的习惯,语言准确及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的习惯,耐心专注地倾听的习惯,边听边记并抓住中心和要点的习惯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师要以身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在其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始终给学生做出表率。要求学生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教师就应在板书、批改作业时,做到规范书写。要求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教师就要广泛涉猎中外历史、哲学、科技以及名著等,教师上课照本宣科,不读书,不看报,孤陋寡闻,是说服不了学生的。
2、严格要求学生。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外力”。放任自流,不能养成良好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教师就得多次布置背诵作业,并进行严格督促、检查,就是说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用严格的手段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3、多运用鼓励的原则。习惯是感情行为的一种定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其反复性强,往往容易使学生心理上形成兴奋抑制,产生厌烦情绪。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刺激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