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研究
沈阳城市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 钱 淼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群体特殊性,所面临的各方面的压力将比其他群体更多更大。本文分析在校大学生抑郁情绪表现,提出预防与干预在校大学生抑郁的对策与举措。
关键词 大学生 抑郁 表现 分析 对策
大学生一旦产生抑郁情绪,必然导致学习倦怠,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抑郁问题更加严重的后果会出现自杀倾向,甚至自杀后果的产生。增强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围绕抑郁问题开展专门研究,探索大学生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一、抑郁的主要表现
抑郁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会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方面的表现
抑郁的学生常常会在生理上有一些不正常的表现。比如会无缘无故感到身体不适, 头晕头疼,眼睛疲劳,晚上经常失眠多梦。在平时的生活中总是感觉身心疲惫,四肢无力,精力减退。对于组织集体活动没有一点兴趣,总是找各种借口逃避,他们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却又力不从心。
(二)心理方面的表现
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 经常感沮丧,态度悲观。抑郁的学生感情淡漠, 对事物没有兴趣, 性格上没有幽默感, 自 我满足感低, 而且内心冲突强烈, 自责心比较重。受到抑郁心理困扰的学生总是对自己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他们常常感到自卑,无地自容,缺乏自信和自尊。
(三)情绪方面的表现
产生抑郁心理的学生,通常心境低落,表现出强烈悲观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曾经感兴趣的事物也提不起精神,总感毕业工作离自己很遥远,认为理想难以实现。生活中处于焦躁的状态,也常常因此感到折磨,长此以往,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业的正常完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认知方面的表现
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在对待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受到抑郁心理困扰的学生往往以偏概全,对于事物消极的一面过分关注,而忽视事物积极的一面。在思维、记忆等认知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效率偏低的现象,比如在上课时, 他们集中不起精力,双眼盯着黑板或老师, 心里却想着其他事情。考试中,出现反应迟钝,记忆混乱等现象,从而影响了学习成绩。
(五)人际交往方面的表现
产生抑郁心理的学生,他们往往有较强的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总处于两难的状况。在交往过程中,他们十分敏感,生怕被他人冷落。如果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稍微受到一丁点的刺激便会出现紧张不安,焦躁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有强烈的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很难主动地与他人结交,平时表现得沉默寡言。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朋友很少,又不愿意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因此他们总感到内心孤独和寂寞。
二、大学生抑郁预防与干预对策
(一)加强院校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内容不仅要涉及有关的情感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更要涉及到健全人格的培养,自我身心修养的指导,甚至是受挫能力的培养等。院校多以实践课的方式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在其中培养他们的信任感和团队精神,提高团结互助、互相信任的意识,从而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
(二)增强个体自我调节能力
每个大学生在学校都会因为学习、工作、体育训练或者其他事情面临这样那样的不顺,产生一定的消极、抑郁情绪是在所难免的,当抑郁情绪产生时,绝不能任其发展,要学会一定的自我调节的方法。
1. 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宣泄是一种释放,其作用在于把压抑在心里的愤怒、憎恨、忧愁、悲伤、焦虑等各种消极情绪加以排解,消除不良心理得到精神解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呐喊,写日记、做运动、听歌、哭泣等等。适当的宣泄可以强化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可以给人精神解脱,从而摆脱恶劣的心境,达到心情舒畅的效果。
2.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
自我暗示法是一种现代心理治疗、心理训练中广泛运用的调节身心机能的方法。它的特点在于自己通过言语或想象使自己的身心机能发生变化。当学生面对抑郁情绪时,在心理上也要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冷静下来,告诉自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
3.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加强沟通交流
抑郁的人通常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自我孤立和思想封闭,不愿意向别的人袒露心声。为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避免产生抑郁症状,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交往艺术,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交往素质。
(三)完善各类体系制度,营造良好氛围
1.改革课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对于我国的教育课程改革来说,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系统,在课程改革中,要建立并落实素质教育这一中心环节,而增加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也就成为了改革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更好的加强院校综合素质建设,减少在校大学生抑郁的现象,从院校层面来说,就要增加相关的心理素质课程,要积极的普及心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更要向师生传授减少抑郁心理的方法,同时,还要构建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
2.加强院校心里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大学院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环境,培养的是未来国家栋梁人才,无论是在日常工作、体育锻炼过程中,还是在知识的学习中,都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教育者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各院校心理学科教育相关建设还不够完备,硬件软件上的条件都还不够成熟,师资力量薄弱,单纯依靠心理站或心理教研室内部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友邻高校心理学专业的交流和共建,让友邻专业性更强的老师学者走进自己院校为学生授课。只有进一步加强各大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预防大学生抑郁问题的发生。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
在各院校发展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院校特色建设,加快在心理学体系建设中的步伐。及时筛查“问题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大学生的抑郁倾向,特别是发现行为异常时,要及时疏通、引导,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纠正错误认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