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
子文菊
(云南省永胜县顺州镇中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口头讲述数学知识和内容的教学方法,由于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比较抽象,很多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加之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低。参与式教学方法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利用情境来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例如学习《生活中的不等式》时,创设生活情境:某公园的票价如下:每人30元,一次购票满45张可享受9折优惠。本班有42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零钱到售票处买了42张票时,爱动脑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45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只有42个人,买45张票,岂不浪费吗?那么,究竟李敏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通过生活化问题的提问,学生会对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思考、探索、解决过程中,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安排操作活动,促进学生人人参与
“纸上学来终觉浅,要想绝知需躬行。”这句话强调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倡导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尝到了动手操作的妙处。如学习"中心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画图、剪图,进行旋转实验,发现旋转地妙处,看着学生一张张喜悦的笑脸,分享他们心中那份得来不易的成就感,求知欲不知不觉地膨胀,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
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先让学生根据教师个给出的条件进行作图、剪图,然后在比较图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让学生亲身合作探究,运用一个圆和一根木条作相对运动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很自然地归纳出直线与圆的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像一个个小数学家一样,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浓浓的兴趣激发出更多大胆的奇思妙想,使得所学的知识不再是简单的容纳,而是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运用科学评价,升华课堂参与效能
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学生参与课堂,时刻需要外界因素的刺激。这就决定了教师教学评价手段运用,必须发挥积极、激励的正向促进作用,对初中生在课堂之中学习数学、探析问题、综合解答等各个环节、各个时期的表现和效果,予以及时、肯定的评判和指点,对出现的学习不足,也不能刻意的批评,而应该“反话正说”,运用启示性、指导性教学语言予以点拨和明示,并引导初中生找寻最佳解决路径和方法,在保证初中生课堂参与效果的基础上,实现学习效能的提升和进步。
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课案例解答环节,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初中生解析时存在“没有能够正确界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中(a≠0,a,b,c皆为常数)两根x1,x2与系数的关系:x1+x2=-b/a x1x2=c/a前提条件:判别式△=b2-4ac大于等于0”的缺陷,在案例指导讲解环节,教师运用教学评价时,没有直接点名进行训斥,而是先对初中生数学解析活动表现予以肯定赞许,在此基础上,对初中生出现的问题没有点名,引导和组织他们进行在此分析和研判,此时初中生“二次解析”,意识到解析的不足,在共同讨论中得到其解决的正确途径,既保护了初中生自尊心,又保证了参与学习活动的效果。
当然,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度的策略和方法还有很多,不管用哪些策略或方法,都必须强调和注重学生参与的有效性。为此,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亲和力和教学魅力外,更要提高自己组织及调控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氛围,提供恰当的学习材料和机会,充分保障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身体的多种感官最大限度地参与,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手去操作,用眼去观察,用口去表达交流,用耳去倾听,动脑去思考,用心去体验,以促进知识、能力和情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