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仕江 贵州省兴仁市教育局
【摘要】 摘要:新时期的中学生由于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和学校都显示出了独特的个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着时代性和紧迫性。本文先是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结合分析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策略
【关键词】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教育;探究;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等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而中学生由于年龄一般在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之间,他们开始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处在青春发育期,对世界的看法和由此引发的行动尚处于懵懂状态,所以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又往往表现了不成熟,甚至幼稚可笑的特点。为此,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德育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确保眼前中学生日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下面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的、对新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出的有益探索。
1.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
1.1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目前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中学生自己约束不严,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暴力思潮的浸淫。表现为拉帮结伙,打架斗殴;以强凌弱,勒索钱财,处处贪小便宜,向一些不良消费靠拢,进而出现拦路抢劫、盗窃、敲诈勒索等现象,乃致愈滑愈远,终于走上犯罪道路。
1.2厌学队伍日渐扩大。目前,虽说三令五申要求学校进行素质教育,但学校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对中学生的学校教育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是重成绩轻德育,片面强调智育的现象,致使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存有偏差,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教育也能够成为“有钱人”错误引导,使他们误认为“我是学习上的失败者,以后会成为成功者”。让他们在学习上缺乏兴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和厌恶。
1.3明辨是非和自我约束力较差。这表现在在校园里,学生胡侃乱吹、脏话、臭话满天飞,爱心淡化,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与之年龄不相适应的长发、染发、穿耳者随处可见,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出口成脏、毁坏公物等现比比皆是,日常行为极不规范。
1.4家庭的影响。家庭中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启蒙教师,一是为了生计问题,对子女可能是照顾不过来。学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很容易从电子游戏、不良影视作品中寻找慰籍;二是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长辈的溺爱,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受,自私自利,只知爱幼,不知敬老。缺乏民族自尊心,缺乏仁爱之心。如最近一则新闻中,两个中学生因篮球场上的小争端而斗殴,一方的母亲不但不批评教育,反而给儿子“扎起”,买凶出手杀人。
2.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策略
对初中学生来说德育教育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健康的、合乎时代的理念来进行教育。
2.1让学生“爱屋及乌”。初中阶段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为此学校应该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积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要求学生必须办的,自己首先要办,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去感化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知道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此时的情绪不稳.意志薄弱,易受外界的感染。为此必须先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使其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讲究科学的育人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2.3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我们知道学生个性发展的健康发展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让学生对真善美由真实体验,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4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我们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一是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观察社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美、丑的东西,让学生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二是净化、改善学校周边环境。学校要紧密联系政府职能部门加强管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要提高自己免疫能力,自觉地抵制外来不良影响,以达到自我完善。三是让学生明确学校的制度和要求,进行较好的学校教育,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持久性的工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学校德育工作者要针对当前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学校育人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心灵素质,让学生达到一种真善美的统一和谐人格境界,最终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