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活动的教学思考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霞洞中心小学 王英 明
【摘要】数学课堂的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那么如何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这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实践活动,落实好课堂中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实践 活动 思考 发展 能力
课堂实践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小学由于受客观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甚至忽略。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握课堂实践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
现实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师,往往只重视现成的知识的教学,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老师在教学中不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也是教师对课堂实践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其最终的结果不仅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透彻,更重要的是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降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更新观念,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有效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课堂实践活动中学习和理解掌握所学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实践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即使在遇到困难时,都会想尽办法去完成,使问题得到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正是迎合这一研究,在内容教学设计编排上设计各色各样的数学实践问题,教师实施教学时,应根据实践问题创设有效情景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一探到底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实践的机会,学生从感知中获得正确认知,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比如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的教学,教材编排了“数花生”、“数一数”、“数豆子”等多个富有趣味的课堂实践活动,教师教学时充分设计组织好这些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趣味怏然的实践活动中学会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100以内数的数位和数位顺序以及计数单位“十”、“百”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再如三年级上册《周长》的教学,教材编排了测树叶、书本封面的周长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编排测量长方形周长的课堂实践活动推导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学习数学的兴趣倍增。
(二)实践活动是推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有效途径。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去经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环节,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操作)、研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如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中“分苹果”,教材创设了两个课堂实践活动问题,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设计让学生模拟的实践活动,并通过讨论问题三
。
明确虽然两种分法不同,但分的结果都是每份同样多,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再如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三)教学,教材设计了折纸的实践活动,教学时,教师必须利用好这一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分数乘法运算的推理过程,这一过程更是对运算的思维过程进行提炼的结果。很明显,课堂实践活动不仅对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重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及实践能力。
数学课堂的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那如何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这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实践活动,落实好课堂中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根据教材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好课堂实践活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服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问题及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创造性地设计好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体验活动中,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如三年级上册《乘与除》中“植树”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践活动问题,创造性地把分小棒和圈点子图实践活动设计成学生更感兴趣的分气球和摆气球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法。再如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我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拼三角形的课堂实践活动,一方面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转化的思想,同时主动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了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运用课堂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运用最多的是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其特点是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把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化难为易。比如三年级《认识分数》的教学,就是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用折纸折出更多分数。又如《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通过学生的动手做一做、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发现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体积》的教学,用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正方体实践活动,使得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由难变易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课堂实践活动除了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外,还有课堂探讨的实践活动、课堂比赛的实践活动等等。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教学把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三年级下册《租车》的教学,它就是解决怎样租车最省钱的数学问题,教材设计了探讨这一问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讨论、列表整理、比较等实践活动,顺利地解决了要探讨的问题。又如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摸球游戏”教学,教材设计了摸球、模拟设计实践活动,解决可能性大小的探讨问题。再如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搭积木比赛”的教学,教材设计了三个比赛实践活动,三个有层次的比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注意课堂实践活动教学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堂实践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当好教师的角色。学生是课堂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当好活动的主人,教师着重关注的是创设好实践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引导实践活动的过程,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方法并及时做好释疑。
(二)充分做好课堂实践活动的准备。不同内容教学的实践活动也不相同,因此,教师教学前要结合教材、学生实际、学校条件,教师准备哪些活动材料,学生需要准备什么,都一一做好准备,同时还要做好实践活动的预设。
(三)关注课堂实践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成或败,关键在于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关注引导,因此,课堂实践活动的每个步骤,教师都要时刻关注,并根据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引导,使得有效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部分,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农村小学教师,也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不能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就忽略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是要应想尽办法做好这个教学环节,从而提高们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教学研究》杂志 2018年12月 第12期
[2]《广东教育》杂志 广东省教育厅主办 2016年第一期
[3]《小学数学教与学》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2018年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