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教”思想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四川省岳池县酉溪中学校 白茜茜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应用“优教”思想指导课堂实践,既需要教师强化道德教育又需要注重法治教学,通过大教育观的方式,联合一切教育力量和整合教育资源,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惠及。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优教”思想 应用
初中阶段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间节点,优化教学效果,能起到迅速提升的目的。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育人新要求,教师必须创新实施,优化教学,提高质量,注重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基础素养培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积淀。而传统教学,大多方法单一,课堂以讲解为主,空洞的说教模式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教学效果没有得到学习主体参与配合自然就很低。在全面提倡提效促优改革的今天,我们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和优化教学效果,就成为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的重要追求。这几年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一线教师务必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德育教育和法制教学过程,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对综合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促进学生获得最优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优教”思想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夯实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我道德认知
初中道德与法治,既有德育内容也有法治内容,二者相融,共同担当着学生知情意行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培养重任。夯实德育教育,其目的就是在提高学生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渗透道德意识和行为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知道,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兼具两种模式,既要强调教学,促进智育落实,又要注重教育,促进德育实现。如何让德智双馨并重,那就需要一线教师充分发挥初中时期这个特定阶段在育人上的积极作用---可塑性较强,尤其是性格和行为的可变性大,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就可向着教育预期前进。因此,在实践中,教师需要整合一切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有益的教育和熏陶感染,以使他们的道德意识不断增强,道德情感不断稳定,道德行为更加规范而自觉。为此,我们可在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基础上采取三举措,以达到“优教”目的,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二是加强情感培养,促进学生情感认同;三是搭建活动平台,提升学生德育实践行为。
二、强化法治教育,促进学生遵法守法、爱法用法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基础上又重视学生法治意识培养,虽然不是系统教育,但对学生法治观念和意识的提升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纵观教材,虽然法治内容不多,但都很必要,是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必不可缺的东西。因此,在教学教育过程中,仍然需要“优教”思想来指导,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引导学生遵法守法、爱法用法方面,要增强其意识培养的教育引导和渗透,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从现实情况看,初中学生必须具有基本的法律基础,具有基本的法律理解,善用法律来保护自我,同时也要约束自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并维护其依法享有的法律权利,以及保护和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而这些目标的实现,仅靠说教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需要我们“优教”实践,创新育人策略,提高法治教学有效性。
三、整合一切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和行为,仅靠课堂是不够的,需要整合一切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来共同促进学生向着社会核心价值观提倡的方向发展。因为课堂的教育教学实践性不强,没有社会这个大舞台来检验,课堂教学就是纸上谈兵。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联合教育力量的作用,整合校、社、家,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汇集所有可用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道德和法治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获得社会认可。而要达到这样效果,教师的“优教”思想就是大教育观,以社会为课堂,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和法治意识、行为。我们知道,这样的教育应该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之相随的教育引导和督促也应该是方方面面皆有力量在践行。作为一线教师,在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同时,还要集中教育合力,联合他们共同努力,对学生施加积极教育和培养影响。
(一)与学生家庭建立紧密关系。家庭是学生活动最多的地方,也是他们行为表现最真实的地方。适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是我们确定培养方案和选择培养举措的必要前提。因此,向家长提供学生在校学习和行为的反馈,以引起重视,形成共同努力,以促进学生不良行为得到改正。现实中,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沟通路径,教师应主动与学生父母建立联系,或家长微信群、QQ群或电话短信沟通,不仅要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而且要及时与父母沟通,在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思想和行为的基础上还要与家长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以便学生能够长时间地稳定学习。同时,还要注重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因素,这也是影响他们道德与法治意识的重要方面,家校建立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情绪校正体验是必要的。
(二)充分利用社会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社会平台上有许多道德和法治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很多都是鲜活的例子。把这些资源作为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意识培养的教材,就可收到立竿见影响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与社会教育机构建立长期关系,可邀请一些著名的法治专家和学者开展讲座或提供法律咨询。
总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意识和规范,提升法治意识和能力,就必须采取“优教”思想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家庭、社会这三大平台上都表现出一个合格公民所具备的行为意识。这既是我的教学观,也是我的大教育观。
参考文献:
王江平,“优教优学”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实践[J].课堂内外,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