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杨翠华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第一小学)
智随情兴,情因智善,这是教育世界之所以精彩与奇妙的基因。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告诉人们:没有感情与智慧的互动,理论思维极其有限;感情与智慧在教育决策中一道发挥作用,感情指导智慧解决问题;非控制感情妨碍理论思维,但缺乏感情与智慧的互动也不利于理论思维。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教育理应是具有情感的事业。
基于教育感情的特殊性质,作为语文教师,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自己的情感素养: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情感教育具有调控学生感性思维的作用,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时代感。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受年龄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因此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此时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协调他们的认知情感,更好地开发出他们内在的潜力,让课堂更有活力。教学的实践证明,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让学生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
(二)情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念。由于情感教育具有可溶性,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将文中所承载的情感传达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样,学生在理解和体会文章时,这种情感就会经过他们的加工提炼,变成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高尚的道德情操、爱憎分明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能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灵性,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唤起学生爱憎亲仇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向善的情感不断得到巩固。
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
1、在阅读中感悟情感
文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文学是对人的生命、社会及其意义的叩问,是情感的领域,是价值的体系。好的作品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孩子们从小生活在父母的身边,每天都沐浴在亲情中。但他们并不懂得真爱之情,因此,老师在课堂上除了教他们阅读课文,还应启发他们感受这种情感。 著名作家王蒙指出: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感情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心理结构亦更加完善。确实,通过文学阅读,人们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素质。
2、在沟通和交流中发现、寻找情感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好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
3、写作训练中培养和激发情感
在教学中,可利用典型课文使学生明白,我们沐浴在深情之中,自然、社会、父母、老师、朋友,无不于我们有着深深的恩情。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培养情亲,去品位自己付出爱心获得父母欢心后的喜悦与幸福。只有这样,亲情才会在青少年的心中不断得到滋润与培养。
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
语文本来就带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这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分不开。然而怎样才能将这些情感更好地发挥出呢?语言的交流也就是情感的交流,教学语言起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教师更因该把自己的语言功底打扎实,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幽默的语言还可以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语言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更好的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四、巧妙的情景营造,以情诱情
作品中优美的情境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描写中,品评情境描写中蕴含的深意,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再现情境,渲染感情氛围。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用时钟的嘀嗒声音乐再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当时的危险处境,渲染了危险紧张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必然能更好地感受到课本中情感的熏染,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情感价值。
五、真诚的师生交流,以情悟情
刘勰曾说过“情者文之经”,也就是说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让课文的浓郁的感情汩汩地流入学生的心田?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课堂上,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读出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此外,我在在教学中还别具匠心地设计了两处想象,即“父亲为什么会变成这幅模样?父亲可能会遇到哪些情况?”“在这漫长的等待中,阿曼达和同学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深入人物内心,更真切地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在这一次次真诚的师生交流中,将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加深了情感感悟,受到了情感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