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王绍学
(云南省永北镇中和小学)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任务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尚未树立起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教学中,数学差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息息相关。为此,笔者结合近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驱动下的探索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兴趣。人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儿童,好奇心更强,每个人在小时侯都会很高兴的去数数,在大人的指导下不厌其烦的尝试。在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而学生对此却知之甚少,如:三角形的稳定性,绘画、统筹、筛选等方面的应用,日常生活中,估产、交易、会帐,做饭、做衣服等等。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数学。结合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并非高不可攀。数学家的成功是靠勤奋和汗水铸就的,是他们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忘我的精神和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克服困难,铸就辉煌的。只有胸怀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在学习中才会有不尽的动力。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学习,在学习上就会有动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处理,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可以这样设计:
(1)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3、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的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三、因材施教与因人施教相结合
1、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
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2、教学评价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自己有信心;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从学习成绩方面,要注重对学习过程、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善于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的给出正确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就一定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