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动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邹毅
摘要:在全面践行“三活课堂”理念的新课改实践中,“活用教法”思想让我们对教学策略的创新应用更了更多的实践底气。本文探讨了“四动教学法”在科学实验这个平台上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 “四动教学法” 应用实践
随着“三活课堂”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普及应用,人们对此内涵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深入,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彰显其教学意义。特别是在“活用教法”思想指导下我们对教学策略的选择更加“肆无忌惮”,但在每次精心设计下,其教学意义又能很好地在促进学生发展上表现出与传统做法的不一样,就拿我近几年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创新实践---“四动教学法”的实施应用,就显得别具教学色彩,又特别是在其奠基的实验教学中,这种以引导学生在动脑、动眼、动手、动口为基础的“四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教学效果在互动对话和以操作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中得到了明显提高,而且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中发展了科学素养培养需要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引导学生多动眼,在勤观察中发现问题
观察是拓展认识、丰富见闻的重要路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从大自然中获得的信息往往都是从观察开始的。因此,对于科学这门来自自然的学科,也必须养成勤观察的习惯,让他们多动眼观察。对于这样的事对于好动的小学生是枯燥的,因此,教师需要多引导,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例如在教学《溶解》这一课时,课始时我实验桌上准备好的三个杯子,里面分别盛上大半杯水,接着就把盐、高锰酸钾、沙这种颗粒分别放在三个杯里并搅拌。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很多学生看着教师的搅拌感到好奇,接着发现盛有盐和高锰酸钾的颗粒慢慢消失不见了,而装有沙子杯子仍然浑浊不消,而且颗粒慢慢下沉。并在学生观察基础上开启新课教学,通过这样的感性认知,很多学生已经能用“融化”这个词语来表达他们的认知了。在实验中多让学生观察,注意前后现象对比,以及过程中实验现象的生成,都需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这是由实验自身性质所决定的必不可少的现象观察使然。
二、引导学生多动脑,在思考中择优找出问题解决方案
在观察中看到现象并不是实验的终止,还需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并从疑惑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择优找出解决方案。就在上述实验中,当学生看到有的杯中颗粒消失而有的又沉淀下来的现象时,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找出发生该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现象比较,就可得到正确结论。对于盛有盐和高锰酸钾这两个杯子,都是颗粒不见了,这是相同的,而不是的盛有盐的杯中水带有咸味,而盛有高锰酸钾颗粒的杯子的水变成了粉红色。再和与盛有沙的杯子比较,沙子颗粒不但没有消失还反而变浑浊了,不像那两杯还是清澈的。再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并思考,找出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原因:盐和高锰酸钾的颗粒并非而是变成我们肉眼难以观察到的更小颗粒了,而沙只是沉淀没有消失,前者现象叫溶解,后者没有溶解。
三、引导学生多动手,在实验中证明实验猜想
证明实验前猜想是我们实验的常作追求。这是科学在探求真理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对于科学课上的实验,也是我们获取知识、发展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让学生多动手参与而不是多背多记,哪怕是一次难度很小的操作,都应让学生有动手的体验。例如在教学《哪种材料硬》这一课,对于课前准备的材料,我们都应让学生动手去感知,在触摸中去比较硬与软。又如在《温度与水的变化》中就应让学生亲身去改变温度而水发生物态变化。没有亲历亲为,哪会有切身体会。因此,在实验这样的平台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必然要求,也是发展学生动手探究能力的必然要求。
四、引导学生多动口,在研讨中明了现象和原因
强调多动口不是让学生多背实验结论,而是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论进行探讨性的交流,可以是分组实验中的那几个人,也可以是演示实验中的同桌交流。交流探讨的内容还可以是做实验的体会和导致出新现象产生的原因。例如在《身体的结构》的实验后期,我们搭建平台让学生多谈及如何爱护我们身体器官,很多都谈到了讲究饮食习惯的话题。教学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对话中去,发现问题和交流不足的小组要多鼓励,鼓励学生真正探求到实验的实验真谛。现在课堂上很多交流都是自说自话而不是各抒己见。这样的交流其实意义不大,在优学中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我们优化教中的不足。真正有效地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或有新的探究猜想的出现。这样才能让学生多动口说与交流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效果。
总之,“四动教学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应用,是我们发挥科学探究能力和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策略。因此,在接下来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实施这一策略推动实验开展,引导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多动脑、多动眼、多动手、多动口,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经历实验并调动多感官配合实验进程,有想有学、有说有做。实践证明,“四动教学法”是科学实验平台素实施质教育的必行之路,也是我们优教优学,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刘辉,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四动”教学法[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
[2]张海玲,科学教学中的“四动”教学法的应用[J].教育研究,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