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发展的作用
孙周辉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东湖分校)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锻炼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极大的作用。持续的身体锻炼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引起生理与心理的改变。而我们首先会说到他的体形如何?他的外在形象如何?他的运动能力如何等。更多时候是我们把身体的外在表现展示给别人,引起别人的注意,这就是身体自我。自我是个体通过自我经验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自我感觉。可以分为身体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和纯自我四个方面。而身体自我是自我的基础。身体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部分,是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身体自我包括身体自我观念,情绪自我观念,社会自我观念,学业自我观念。他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并且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身体自我概念的几个方面产生较大的作用。
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观念的作用。身体自我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身体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身体自我观念可分为:身体健康,吸引力,身体状态,身体能力,力量等因素。研究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个体对身体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如使自己的身材匀称,自己的健康水平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提高等。这样对自己的外形(体型),健康水平与运动能力的满意度高。孙延林等的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对个体的身体自我有积极的影响,每周参加三次以上和累计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就能提高个体对身体自我的描述。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人,对自己的身体形态,身体能力与健康状态的知觉高于非运动参与者。
体育锻炼与情绪自我观念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给参加者带来体能,生理及心理三个方面的效益。长期以来,人们比较重视对锻炼体能及生理效益的研究而相对忽视了对心理效益的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长期锻炼的情绪效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产生心理自我良好感。心理自我良好感与运动有相互关系,其中女子较男子相关程度更高。任未多(1997)认为,身体锻炼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因可能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或者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心理自我良好感与消极情绪的减少密切相关。其次,对焦虑,抑郁的治疗作用。体育锻炼可以降低锻炼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改善锻炼者的心境,提升锻炼者的主观良好感觉与自尊水平。
体育锻炼对社会自我观念的影响。社会自我观念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等。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周松青(2001)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规范人的行为,扩大人际交往,培养合作意识,提高人的智力功能,发展认识能力,减少认识障碍,改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著名学者麦丁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独创,清除紧张和保持友谊等心理保健的价值。经调查发现,外向性格的学生比内向性格的学生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需要可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相互交往的能力,改善学生的不良心理。
体育锻炼对学业自我观念的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郁的交替,更有助于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分析等心智能力的健康发展,并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人们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大大的提高人们工作效益,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学业或工作,主观上对自己的特长,能力等各方面的看法而感到非常满意。
不同锻炼方式对身体自我的作用。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改变,使得人们追求健康的目标发生了质的变化,既健身同时又健心的锻炼活动,又将成为人们的首选身体锻炼,看起来是与身体自我联系最密切的活动之一。但有许多研究证明,不同的锻炼方式对锻炼者身体自我的影响也不同。身体锻炼与身体有关的身体自我观念联系紧密,并有显著性提高。但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如整体自尊,生活满意感不太容易发生显著的改变。因此不同的锻炼方式对身体自我也有一些影响。
另外锻炼的时间不同,对身体的自我作用也不相同。短期(3个月以内)身体锻炼活动的效益具有指向性和特异性,即身体锻炼活动对身体自我的观念,特别是抽象身体自我观念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整体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感的影响。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短期身体锻炼活动对整体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感有何影响。
综上所述身体锻炼能提高个体对自我认识和评价,如提高健康水平,提高个体的运动能力的知觉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由于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与许多方面的因素有关。锻炼的时间,锻炼的方式,锻炼的强度,锻炼的类型等都会对研究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体育锻炼总体来说对身体自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参加身体锻炼的人比不参加身体锻炼的人,身体价值感提高得更显著。